“你知道牛奶盒应该如何正确分类么?”刚刚放学回家的陈倩雪兴高采烈地问爸爸陈松,父女俩经常这样探讨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
陈松正在家中整理厨余垃圾
在两江新区翠云街道“小手牵大手·分类进校园”活动中,父女俩同时站在了领奖台上,分别获得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家庭、分类小能手的荣誉。
陈松,是两江新区翠云街道云竹路社区花朝小区居民。从2019年3月,翠云街道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他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践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切实做到生活垃圾的精准分类、正确投放,总积分名列前茅。
“工厂一直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的政策,比如沾有油污的抹布、手套等,各种废弃的金属、塑料、玻璃,这些都要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陈松是长安福特的一名普通工人,由于工作要求,一直有着垃圾分类的意识。
自两江新区翠云街道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以来,他一直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我一直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松表示,只有每个人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切实保护好环境。
每天早上7点,陈松上班时,都会顺手将厨房里的垃圾扔到指定的垃圾桶,主要是一些摘菜、洗菜时剩下的菜叶子。晚上吃完饭遛弯时,陈松会将厨余垃圾打包扔出去。
“我们厨房里放了一个专门的垃圾桶,里面有两个格子,一个用来装剩菜剩饭,一个用来装菜叶子。”谈起垃圾分类的小技巧,陈松如数家珍:“剩菜剩饭会产生比较大的味道,不能在厨房过夜,剩下的菜叶子没有关系。”
除此之外,就是需要注意废弃的纸箱、报纸、杂志等可回收垃圾集中收集,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也需要专门进行处理。
“我们收到了社区发放的垃圾分类环保卡,只要正确投放就可以生成积分,可以换取各类物品。”陈松自豪地向记者表示,自动垃圾分类政策推行以来,他们家再也没有买过洗衣液。
陈松提到的垃圾分类环保卡,便是两江新区逐步建立起来分类模式,即 “一户一卡、一袋一码、分类减量、积分兑换”。
两江新区城市管理局搭建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辖区住户到物业服务站申请登记,领取垃圾分类环保卡。通过智能二维码机器或服务站免费领取专属易腐垃圾分类二维码,正确投放后即可自动生成积分。该积分可以换取各类饮料、食用油、洗衣液、调料包等生活日用品。专业服务公司将分类的易腐垃圾实施定时定点收集,专业易腐垃圾清理车辆定点收运,做到日产日清。其中,对有害垃圾进行定点存放,交由有资质的专业有害垃圾运输处置单位处理。对可回收物进入再生资源系统,有害垃圾则交给有资质的专业有害垃圾运输处置单位处理,其他垃圾进入垃圾中转站,再转运至专业垃圾处理厂。
不仅如此,陈松还主动承担起垃圾分类宣传员的职责,从社区课堂到社区活动再到居民家中,他一遍遍讲解着四分类垃圾的辨别知识,不厌其烦地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耐心指导居民分类垃圾,并向亲朋好友分享分类经验。
女儿陈倩雪,便是受其影响最深的一个。从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到学校活动中的小品表演,到处都能看到陈倩雪的身影。
在一次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中,陈倩雪上台表演一名扔错了垃圾的“居民”,将喝完了的牛奶盒扔在了“其他垃圾”中。旁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立即上前:“牛奶盒属于可回收垃圾,但吸管是塑料制品,是其他垃圾。”
虽然只是表演,但陈倩雪牢牢记住了这一知识,从此以后每天喝完的牛奶盒和吸管,都分门别类地装在不同的垃圾袋中。
据悉,两江新区围绕“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业服务”的工作原则,按照“行业主管、属地负责、示范带头、协同并进”的工作思路,加强科学引导、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宣传动员、严格监督考核,逐步引导居民养成分类习惯,垃圾分类成效明显。
截止2020年6月初,两江新区已经实现了8个街道、48个社区、338个小区全覆盖,办理“分类智能卡”25.5万户,占总数的90%。完成106个小区楼层撤桶,占总数的31%。组建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队伍1312人,定期开展分类指导、培训,辖区所有类别的责任主体分类指导实现多层级全网络高质量的全覆盖。
(文/图 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