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广场舞大赛重庆赛区南川分赛场总决赛现场
已干了13年群众文化工作的梁勇,是南川区东城街道文化中心主任,经过13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历练,他对组织文化活动可以说已是“轻车熟路”。
可在今年,他却不得不重新学习,适应一种新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方式——“互联网+”。
“过去是我送你看,如今是你点我送。”梁勇说,“我们将公共文化服务的‘佳肴’准备好后,放到互联网上,村和社区的群众需要哪道‘菜’,通过在‘文化乡村’线上点一下,我们就为其配送去。”
梁勇说,今年以来,他已为村和社区群众所点的书法培训、美术培训、摄影培训、文艺演出等“菜”配送了18次。
“互联网+文化乡村”——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十三五’时期要完成的任务。”南川区文化委副主任韦晓鸿说,“我们的‘互联网+文化乡村’,就是在这方面的有效探索。”
经过前些年的努力,基层公共服务的网络和设施已基本完善,村和社区都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乡镇综合文化站里,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文化设施也齐备。
然而,由于基层文化服务对象的分散,对文化需求的不同,这些文化阵地设施很多时候都在“闲置”,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文化设施“闲置”的背后,实质上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的有效需求没有有效地进行对接,导致这“最后一公里”的路被堵塞。
“早在两年前,我们就开始思考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韦晓鸿说,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谋划,决定把互联网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中,实施“互联网+文化乡村”,连通这“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南川从今年6月开始实施的“互联网+文化乡村”,是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户的阵地和设施,将互联网的文化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拓展公共文化物联网,数字图书馆、基层文化共享工程等文化内容,以及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创意人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多维度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立“1云+5网+N端”的全覆盖平台。
南川探索的“互联网+文化乡村”,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文化活动产品的服务,把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大文化融为了一体。
其具体内容是利用文化服务这块“云”,扩展到“互联网+数字文化”、“互联网+电商文化”、“互联网+农业文化”、“互联网+旅游文化”、“互联网+综合服务”。
“我们所探索的‘互联网+文化乡村’,目前在全国都是一种创新。”韦晓鸿说。
激活基层文化资源——
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
南川区所探索的“互联网+文化乡村”,开始“+”出了文化乡村。
目前,“互联网+文化乡村”的“云”已经建好,连通到乡镇和村的数字文化网“文化乡村”已经上线,南川文化物联网已覆盖到所有乡镇(街道),乡镇(街道)文化站长也严格按照文化馆总管理员、文化站分管理员的标准和要求,配合上级管理员参与点单、配送、场地安排等文化服务工作。
喜欢读书的王梦爱到图书馆去借书。以前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图书馆,到了图书馆后,要找半天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现在“文化乡村”上线后,他在家门口就可以下载自己想看的电子书或在网上预约借书。“这‘互联网+’让我们在乡村里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他说。
乡村教师陈远江是一个单车爱好者,因自己在乡镇教书,接触的人比较少,平时一个人骑车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自从“文化乡村”上线后,他通过网站上全民健身板块的“健身有约”栏目,找到了很多单车爱好者,并组成了单车爱好者俱乐部。“如今,我们俱乐部的成员一到节假日就一起骑车出去玩,感觉更有文化味。”他说。
“我们文化站里的电子阅览室建起后,里面的电脑多数时间都躺在那里做摆设。”梁勇说,“自从‘文化乡村’上线后,这些电脑就忙了起来,到这平台上来了解文化、农业、旅游、商务板块的最新信息,咨询和办理服务的群众挤满了阅览室。
不仅是电子阅览室“火”了起来,为了满足“你点我送”的需要,梁勇还组建了一支265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将村民和社区居民所点的“菜”,及时地配送去。
“已经上线的‘文化乡村’平台,已开始把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户里的阅览室、各类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资源激活,使各类阵地设施和文化服务项目与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有效地对接起来。”韦晓鸿说,随着电商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化等“网”的完善,“文化乡村”的文化内涵、农民所享受到的文化服务将会更丰富、更便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