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洪安边城全景 摄/王克炼
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灯歌舞)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县5块“国字号”文化品牌已先后被秀山县收入囊中,为该县迈进文化强县提供了强劲动力。
“秀山文化强县不仅有了好的基础,并且已经成为现实。”秀山县委书记王杰认为,这5块“国字号”文化品牌不仅提升了秀山的知名度,也逐渐成为秀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挖掘
汇集文化资源铸造文化瑰宝
党的十八大后,秀山就提出建设“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
“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既要挖掘好更要利用好。”秀山县文化委相关责任人说。
在渝东南乃至整个武陵山区,秀山的文化资源都是最丰富的。
“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柳州……”这一与秀山花灯相匹配的秀山民歌曾唱响全国。
秀山花灯是集歌、舞、小戏、曲艺、杂技、吹打、仪式为一体的既跨类又综合的民俗表演艺术,源于唐,兴于宋,已走过了1000多年的历史,是秀山最具文化底蕴、普及面最广的本土主体文化资源。
在上世纪50年代,秀山所有的村寨都有民间秀山花灯表演班子,秀山民歌《黄杨扁担》也从那时唱到了全国。
在文化强县中,秀山这最独特的文化资源理所当然地被挖掘出来,并进行传承发展。
作为武陵山区腹心,秀山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除花灯外,秀山民歌、土家摆手舞、书法、楹联甚至民间体育活动等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秀山县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秀山人有练习书法的传统,不仅城里人练,乡下人也练,小学生练,老年人更喜欢,秀山人的书法作品在秀山的店铺牌匾、乡村门楣上随处可见。
“诗联言志,椽笔走龙蛇,翩若惊鸿,祖国春风传梓里;岁月读心,旌书骧德祚,政如明镜,乾坤浩气在人间。”这副楹联形象地展示出秀山楹联文化人的心境。
有着文化传统的秀山人,在闲暇之际有习书传统,亦有撰写楹联的传统。写对联、写碑刻、写客栈店铺招牌等,无不用楹联表达迥异个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文化。
秀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强县的基础。在10年前,秀山就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的称号,其秀山花灯、秀山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秀山县委、县政府在推进文化强县过程中也明确提出,挖掘文化资源是文化强县的必由之路。因而,把文化强县的重点放在了利用“国字号”文化品牌,挖掘、传承秀山传统文化资源,在普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强县。
保护
提高文化普及实现文化传承
文化强县强在哪里?
“强在普及,强在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增强自信的凝聚力。”秀山县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
2015年10月15日,秀山“中国书法之乡”授牌仪式在秀山举行,县委书记王杰和刚到任的秀山县县长向业顺亲自到场接牌。在文化强县中,王杰还亲自担任“中国书法城”和“最佳中国楹联文化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使普及和提高工作有了强有力的后盾。因而,近几年来,秀山花灯、秀山民歌、秀山书法、秀山楹联等本土文化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繁荣发展。
在普及秀山花灯艺术中,县里把花灯艺术与群众喜欢的广场舞、坝坝舞有机地结合起来。县文化部门把花灯舞与《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秀山民歌一起,编成广场舞和坝坝舞教材,举办培训班,通过广场舞和坝坝舞,把秀山花灯文化普及到了城市的社区、农村的山寨。
“上世纪50年代是通过村村寨寨的花灯艺术表演班子普及花灯艺术,今天是通过村村寨寨的花灯坝坝舞队推广花灯文化。”秀山县文化委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为止,全县城乡的花灯广场舞和坝坝舞队已有282支,基本上村村寨寨都有。民间巡回表演花灯艺术的专业班子也恢复到了20余支。
在普及花灯艺术中,秀山还将这一文化普及进中小学,普及到企事业单位。县里分别建起县实验中学、海洋中心小学校两所市级非遗传承学校,并将花灯和秀山民歌编成乡土教材,送进学校进行普及。
在秀山书法和秀山楹联的普及中,则通过年年开展“迎新春、赠春联”、书法进万家活动,在老年大学举办书法培训班,让书法进机关、进学校等,将书法渗透至每一个角落。
在普及中,秀山还充分利用群众广泛参与的优势,引导婚丧嫁娶、重大节庆等活动书写对联,使书法名家笔耕不辍,书法新锐不断涌现。
在进学校中,秀山通过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在中小学设立了书法课,招录了一批有书法造诣的教师。并创建市级书法教育实验学校4所、市级书法示范学校1所,成立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将书法教育作为学校年度考核和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秀山楹联的普及中,将楹联与企业文化、教育、新农村建设等进行融合,让楹联在彰显其价值中得到普及。
县诗词楹联学会先后与土家风情苑、北园山庄、旭狼拓展和森林养吧等企业联合开展诗联撰写工作,打造企业文化;在秀山一中、梅江小学等打造诗词楹联教学特色品牌,开展“诗词每日一颂”活动,在教室走廊悬挂诗词楹联等;学会经常组织诗联下乡活动,为群众义务书写对联诗词。如为边城洪安镇创建楹联文化街,各店铺、戏台都悬挂永久性的楹联。在雅江镇主要街道“为民街”打造楹联一条街,按照老百姓每家的具体情况,学会会员为每家撰写楹联,为雅江镇63个风景点撰写故事、诗词楹联265件。同时,开展走进峨溶镇茶山活动、走进大溪酉水AAA级风景区活动等。
发展
“国字号”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秀山文化的“国字号”品牌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后,已经走出秀山,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在秀山城区的花灯广场上,活跃着一个同心乐花灯传承艺术团。这个艺术团的成员都是城区里的花灯艺术爱好者,成员从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300多人。
这虽是一个业余的花灯艺术团体,但却在普及和提高花灯艺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艺术团常年不断地在花灯广场上普及花灯广场舞,带动了整个城区里社区的花灯坝坝舞的普及。
在普及的基础上,花灯艺术得以提高。去年11月,由同心乐花灯传承艺术团自编自创的《秀山秀色》花灯歌舞还走出国门,到韩国参加“首届中韩文化艺术节”大赛,获得了年度总冠军。
秀山全国体育先进县这块品牌也走向了全国。近5年中,秀山体育参加市级比赛共获奖牌94枚,其中金牌34枚、铜牌31枚、银牌29枚。2015年10月,秀山籍运动员阳方刚代表重庆队参加在河北省保定市举行的全国男子举重冠军赛青年组69公斤级比赛,以抓举125公斤获银牌、挺举158公斤获金牌,总成绩283公斤获金牌。
秀山书法和楹联也走出了秀山。近两年里,秀山举办了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第二届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邀请展、“清风廉韵”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翰动三山”书法作品联展、重庆市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等,扩大了秀山书法在全国的影响力。2014年8月,秀山成功举办了少数民族文化“秀山杯”全国有奖征联大赛,共收到全国30个地区1743副书写秀山的楹联作品;2015年10月,秀山举办了第八届中国楹联论坛。
链接
重庆书法中的“秀山现象”
近几年来,秀山年轻的书法家们勤奋书写,以磅礴气概,掀起了令人惊叹的秀山书法狂潮。
秀山县书协获得国家级、市级“书法进万家”、“创作进步奖”等殊荣。会员在国家级展赛中,入展、获奖达214人次;在省市级展赛中,入展、获奖达418人次,被重庆书坛和媒体誉为“秀山现象”。
如今,秀山县书协已在乡镇建立27个分会,有县级会员618人、分会会员1024人,并有国家级会员24人、市级会员54人,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少组成的,篆、隶、楷、行、草书写门类齐全的庞大书法队伍。
书法出了人才,如今,秀山县书协会员中已有14人次分别担任河北美院、河北沧州师范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吉首大学等的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秀山的青年书法家彭洪顺、朱占华、游文中、彭彬等多次应邀担任全国书法临帖与创作高研班、全国书法骨干教师高研班、国展培训班等的导师,为全国培养书法人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