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渡船弄漂亮点,游客坐着也舒心!”近日,在秀山县洪安镇边城景区著名的“拉拉渡”码头旁,船工张生宏正趁着空闲整理自己的小渡船。张生宏曾是贫困户,对现今的日子颇为满意,他说:“现在游客多了,我的小渡船也忙起来了。今年国庆期间,每天收入都在千元以上。”
而这,仅是洪安镇加快旅游脱贫步伐的缩影之一。近年来,随着秀山“大边城”景区战略的实施,洪安镇全域旅游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搭上了旅游脱贫的“快船”。
景区带景区,边远贫困村也能搞旅游
洪安镇地处重庆、贵州、湖南三省交界之地,有一脚踏三省、“渝东南第一门户”之称。作为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原型,洪安边城景区已成为当地最为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去年共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
但洪安镇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偏远、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全镇10个村(居)中,就有4个贫困村(居),全镇贫困户达到657户2833人。“我们将旅游业作为了全镇的支柱产业进行打造。”镇党委书记彭小勇说。
近年来,秀山启动了“大边城”景区战略,力图以边城景区为龙头、其他景区为依托、乡村休闲旅游为纽带,加快全域旅游的发展,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这一战略的实施,很快取得了实效。”彭小勇说,目前,该镇的新田沟、平马、贵措、美其等4个贫困村,均依托边城景区汇聚的客源,以及桂花、茶叶、脐橙等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起了特色乡村休闲旅游。
在以桂花和脐橙闻名的美其村,去年,该村村民唐三清就投资上千万元,建起了一家星级农家乐。今年国庆期间,该农家乐接待游客超过2000人次。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已有7户村民正在修整房屋,准备发展农家乐,其中有3户是贫困户。同时,还带动了贫困户新发展商铺5户。
景区带基建,贫困户有了产业发展基础
以往,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实施“大边城”景区战略后,洪安镇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可谓是一天一个样地发生着变化,为当地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现在的日子,过去没法想。”新田沟村一社的贫困户周启兴就深有感触。他说,过去,他家旁虽然有一条村道,却是一条断头路,旁边又是海拔1000多米的川河盖(“盖”是当地方言,指海拔较高的地区),他几乎就被困在山脚下,养的鸡牛羊也卖不了好价钱。
去年,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秀山投入800余万元,在断壁上开凿了一条长5.5公里的旅游道路,将新田沟村与川河盖景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边城与川河盖之间的旅游环线。如今,周启兴借助景区环线游客多的优势,将养殖的鸡牛羊卖出了好价钱。今年上半年,周启兴家的收入超过1万元。
“基础设施的变化几乎影响着每一户贫困户。”彭小勇说,近两年来,全域旅游的发展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洪安镇基础设施的改变。初步统计,每年洪安镇的基础设施投入都超过1亿元。两年时间,全镇修建道路200多公里、人行便道220多公里,解决了6000余人的饮水困难,还改造了90多公里的农网……
如今,茶叶、脐橙已成为4个贫困村的主要产业之一。依托这些产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了至少一种脱贫致富的产业。
景区带产业,七成贫困人员吃“旅游饭”
旅游的发展,最重要的作用就体现在对产业的带动上。在洪安镇,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这一作用表现得越发明显,超过七成的贫困人员,依托旅游产业挣得收入。
“这个背篼可是我们自己手工编制的,每个都不重样,120元一个。”在前往边城景区道路旁的小商铺里,店主热情地推销他家的手工艺品。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农户手工编制的背篼,以往只能卖三四十元一个。而现在,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背篼已经成为旅游商品,价格上升了不少。目前,该镇共有数十户农户专门编制这种背篼,其中贫困户有十多户。
“现今,洪安镇几乎所有产业都围绕着旅游来发展。”彭小勇说,除了编制背篼的外,很多贫困户还种植脐橙、茶叶,养殖鸡牛羊,或是为种养大户务工。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生产的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农产品或普通商品,而是一种旅游商品,这使得他们间接成了为旅游产业服务的产业人员。
还有不少贫困户,则是随着酒店、商铺、餐饮等的发展,直接服务于旅游产业。贫困户李秀群在洪安镇的翠翠鱼庄,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每月除了2000元的固定工资外,还会根据客流量提成。今年国庆期间,李秀群就额外获得了近3000元的提成。
据洪安镇统计,目前,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该镇共有各类注册商铺、酒店、餐馆500多家,共解决就业2000余人,其中,贫困户超过300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