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效显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重庆日报2017/03/17

  距离晚熟柑橘上市还有一个月时间,江津区石门镇的农户已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晚熟柑橘采果节”做准备。“去年,3000多名游客前来采摘,柑橘1斤卖到了15元。”当地村民笑眯了眼,“这个采果节真让我们农民得实惠。”

  一个采果节带动一地的乡村旅游,这样的文化现象并非特例。2015年7月以来,江津区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着力针对辖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至今已累计直接投入2.44亿元,突出特色,深化创新,补齐短板,以有效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有效需求,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镇一特色 文化自有源头活水来

  “石门镇的采果节已经从政府主导逐步变成了群众唱主角。”江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千米长宴、白沙闹元宵、塘河龙舟节、石门腊八节、石蟆清源宫庙会……在江津,几乎25个镇4个街道都有各自的招牌文化特色产品,这些文化产品不是政府唱独角戏,也不是群众自娱自乐,而是做到了“原生动力强,参与者众多”。细究原因,关键就是突出了“特色”。

  慈云镇立足当地长寿老人多、生态猪产业链条,打响“生态年猪民俗文化节”,活动期间,年猪点杀、祭祀祈福、喝“刨猪汤”、访寿星等活动赢得了市内外游客的欢迎;中山镇利用独一无二的“爱情天梯”元素,倾力打造东方情人节,“山盟海誓”深入人心;鼎山街道东门社区创办“邻里节”,营造了社区邻里十年守望一家亲的氛围……

  每一个特色文化活动或节庆,或有地缘因素,或有民俗习惯和溯源起因,创建以来,“一节一品牌、一镇一特色”的特色文化活动,让江津区的公共文化产品保持了不竭的生命力。目前,江津全区特色文化以“滨江之夏”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为代表的共62项,服务265万人次,其中,民间文化活动42项、民俗文化活动15项、红色文化活动3项、名人文化活动2项。

  从成效来看,“中山古镇千米长宴”民俗文化活动今年获央视《新闻直播间》6分钟直播,并被央视《共同关注》和国内多家省级电视台传播;合解村“村晚”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和荣登《中国文化报》头版;白沙村10万名群众闹元宵持续抢眼国内各大媒体,2016年通过央视微播点击量达294万人次;央视《乡约》栏目组两次在石门镇李家村摄制节目获群众热捧,今年4月将再次相约石门李家村。同时,大力弘扬聂帅精神,积极宣传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不断扩大“江津特色文化品牌”效应。

  三级全覆盖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镇街的特色文化活动只是江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该区坚持两条腿走路,软件和硬件建设同步推进。

  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扩大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有效覆盖。目前,区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不断拓展。累计投入2亿元,在滨江新城新增占地面积107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723平方米的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简称“四馆两中心”);投入3000万元政府债券,落实“四馆两中心”的特殊装修和设备购置。目前,区文化馆、图书馆已开始搬迁,力争3月底试行对外免费开放。

  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16年投入220万元重点打造的10个镇(街)综合文化站、1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个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示范点的提档升级初具特色;新增47个社区文化设施标配,使全区社区文化室标准化建设总量达81个;27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挂牌;投入210万元新增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200个,使全区总量达281个。同时,10个未达等级标准的镇街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目前全区80%的镇街综合文化站和70%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各类特色文化空间已达97个,充实完善残疾人、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文体活动场所,为全区特色文化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深化软件服务。做强镇街特色文化活动的同时,深化免费开放服务。区文化馆、图书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区体育馆定时免费开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部分项目免费开放。同时,丰富流动文化服务,开展聂帅精神巡展、巡讲活动、流动图书服务、流动舞台下基层和“非遗”巡展巡演等活动,将优质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多元参与格局 激发市场活力

  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该区坚持政府购买、分级配送。创建两年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送基层纳入全区民生实事,投入资金632万元购买公共文化文化服务2176场次,投入146万元送电影下村(社区)和学校共计放映6813场次,形成了从区到镇街、镇街到村(社区)分级配送的服务模式,让每一个群众受益。

  在此基础上,探索多元参与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建成以“江公享堂文化大院”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大院,通过政府提供场所,社会参与经营管理,实现了文化产品多样性;引导社会业主提供阵地,建成一批以“双福苑文化大院”、“风马牛众筹书吧”、“武林山庄”等为代表的文化生活场馆,通过政府补贴,延伸阵地,满足了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珞璜合解村按照集体统筹原则,自筹资金建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和文化活动中心,4500余名文化志愿者、40多支文化志愿服务分队成为多元参与格局当中的活跃细胞。

  目前,该区还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建“文化江津云”、数字图书馆等,实施“三网融合”试点,让更多群众享受便利的文化大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