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古镇
如果你来到这里,那犹如水墨的山水风景一定会让你拍手赞叹;如果你来到这里,那绚丽多姿的土苗风情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蓝天、碧水、古镇、廓桥交相辉映,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近在眼前。
按照黔江区提出的“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的旅游大区,那个“一点”便是濯水。可以说,在黔江全区旅游大格局中,濯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作为黔江推进旅游大区建设的主战场,濯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火如荼。随着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纵深推进,濯水阿蓬江沿岸万亩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带初具规模,蚕桑、烤烟等特色骨干产业在全区领跑。
文化与旅游齐发
大手笔全力打造5A级景区
岁末冬至,天气寒冷,在重庆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的黔江,历经千余年沧桑岁月洗礼的濯水古镇积聚了巴楚文化的交融和久远的华夏文明,在傍晚徐徐降下的夜色下,风雨廊桥仿佛述说着古老的故事,静谧而充满柔情。
站在风雨廊桥上,远远望去,古镇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屋宇千姿百态,排排吊脚木楼错落有致,仍然能感受古镇当年商贾云集的繁华。
脚下的阿蓬江,娟秀柔美,蜿蜒曲折,是我国唯一的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内陆河,人们也叫她“倒流河”。这条河流在武陵山脉中穿行,经濯水古镇至酉阳龚滩注入乌江。
距离濯水古镇15分钟车程,沿着蒲花河溯流而上到达蒲花河暗河景区。乘坐小船从暗河进出,白天与黑夜在时光中飞逝,充满奇幻之感。
2014年、2015年,濯水古镇和蒲花暗河分别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亚洲第一廊桥”美誉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在火灾后涅槃重建,目前正在继续推进延伸工程,完工后将达600米长,这也是世界上景区内最长的风雨人行廊桥。
山水一色的秀美风光和穿越千年的文化底蕴让濯水在全国特色小镇中大放异彩。2015年濯水镇启动了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打造、风雨廊桥恢复及延伸、主游客接待中心、景区环线公路、后山停车场、景观大道、319过境路改道等特色产业、特色功能、特色风貌三大类20余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4.593亿元,全力打造5A级景区。
商贸与旅游共聚
再现千年古镇繁荣场景
“成以勤,节以俭,看檐翘廊回,珍藏两字传家宝;立于信,行于诚,任客来商往,通用一篇致富经。”在濯水古镇,当年烟房钱庄上的这副对联与不远处立着的“天理良心”碑一样,共同道出了这里商业繁荣的秘密——讲诚信、重承诺。
“天理良心”是濯水人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坚守的行为准则,也是他们始终信奉的人生信条。而今,古碑虽然静默无语,却一直警示着人们:无论经商还是做人,都要时刻牢记“诚信无价、一诺千金”。
“历史上的濯水,曾经商贾云集、富甲一方,在经济不断繁荣的今天,濯水理应成为黔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桥头堡。”濯水镇党委书记刘伟说。
以古镇老街和濯水集镇为依托,以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为目标,紧紧围绕“吃、住、购”三要素,对空间布局、文化特色、业态定位、生态景观和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商家集聚,新发展特色餐饮店、民俗客栈、乡村旅馆、星级农家乐、星级酒店等。同时围绕“互联网+”,探索“互联网+商贸+旅游”模式,启动“智慧濯水”创建,突出濯水“宜居宜业宜游”特色。
农业与旅游融合
形成“一江两岸”效益农业带
走进双龙村,随着秋蚕的结束,满山的桑园已经落叶。但青山绿水间,被绿油油的烟叶环绕,蔬菜烟叶套种集中成片,山上桑叶叠翠。据了解,全镇常年栽植优质烤烟6200亩,交售烟叶150万斤。
去年,双龙村通过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烤烟、蚕桑主导产业,生猪、土鸡传统优势产业,蔬菜、银杏等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实现了“1153”发展目标(即1000亩烤烟、1000担蚕桑、500亩蔬菜、3000头生猪),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濯水坚持农旅融合和差异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思路,以桐木、堰塘、五福、双龙等高山村和“一江两岸”为重点,完善特色农业布局,加快效益农业发展步伐,促进旅游业与农业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效益良好、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之路。
特别是“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在三门、蒲花等社区培育油菜、万寿菊、杨梅、青脆李等花果3000亩,初步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万亩花瓜示范带特色产业布局,加快打造一带三园(即万亩花果示范带和三门花果观赏体验园、蒲花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金堂岩花果园)。
届时将形成集古镇、花海、暗河于一体的环线旅游,给游客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预计到2018年,全镇特色效益农业面积、产值突破提升。
按照“旅游兴镇、产业强镇、商贸活镇、生态立镇”四大战略,濯水镇党委、政府一开始就做好了要“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准备,力争在今年濯水旅游区成功入列国家5A级景区,成为全国的标杆景区、精品景区,实现濯水旅游单独组团常态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