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闵行打造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让百姓乐享文化成果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闵行2017/11/19

990.jpg

  在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里静心阅读,在公共文化配送菜单上轻松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演出,每步行15分钟就有可能找到一处心仪的公共文化设施……这些愿望在闵行都能实现。近年来,闵行立足文化发展现状,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全区市民文化素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让你在家门口找到精神乐园

  公共文化设施是免费为群众提供娱乐休闲的一个文化平台。目前,闵行已经有了不少这样的平台,比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文化中心、文化客堂间等,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深受群众喜爱,让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业余生活。闵行区打造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已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含分中心)19家、文化客堂间11家、城市书房4家、邻里中心文化空间40家。2017年上半年闵行区共新增文化设施面积13208平方米,其中50%为四级文化空间。

a1.jpg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镇级文体中心的有力补充。根据闵行区基本管理单元的分布以及每10万人配备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要求,建立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筑规模、设施设备、功能设置都相对齐全,能较好地满足周边多个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是镇级文体中心的有力补充。 

  文化客堂间——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本着凝聚乡情,传承乡音的宗旨,闵行挖掘当地村史及本乡本土的文化元素,对以农村会所为代表的村民公共活动空间开展布置改造,营造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氛围,并通过村委的自治组织及区、镇两级文化资源配送机制,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邻里中心文化空间——居民区文化设施建设。对接闵行区邻里中心建设工作,掌握邻里中心文化空间的基本情况,根据各邻里中心文化诉求,精准配送各类文化产品,推进区、镇两级文化品牌活动落地邻里中心,带动邻里中心文化原创品牌建设。

  城市书房——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温馨书房。选择社区中便利的位置开设24小时无人值守的书房,为居民提供图书借阅、看书自习的空间,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各类读书活动。  

公共文化配送让老百姓“按需点单”

  2017年,闵行区首次尝试采用“互联网+”模式,延伸四级公共文化配送服务,面向全市进行区级公共文化配送产品采购工作,共累计收到103家社会主体、364个文化产品报名。经过专家面审会后,有73家社会主体、286个文化产品入围。文化配送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一场场接地气、亲民的文化产品送到了社区居民身边。闵行依据各街镇辖区面积、文化设施数量、常住人口数量等信息,为各街镇设置区级文化资源配送额度,由各街镇按需点单。

  此次文化配送产品采购工作以推动三级配送向四级配送延伸为考量,将文化客堂间、邻里中心、居村文化活动室纳入配送范畴,定向采购一批适合小舞台、小空间、更亲民、更符合社区开展的文化产品,提高市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感受度。实行统一采购后,以老百姓需求为导向,让更多闵行本土非遗传承人及在市级以上更高层面获奖的民间明星能为本地居民表演。富有都市文化、乡土文化、“非遗”文化、亲子文化、创新艺术等特色,能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今年区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第一批街镇点单累计配送场次170场,其中文艺演出107场,文艺导赏16场,展览展示12场,特色活动35场,送至四级文化设施的占比达到了32%。今年8月启动了第二批街镇点单工作,预计新增配送活动120余场,将全部配送至四级文化活动空间。

党建引领下基层公共文体服务遍地开花

000.jpg

  “党建引领、群众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是闵行《关于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工作要求。为此闵行多层次地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培训与指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闵行通过指导各街镇文化品牌活动开展,鼓励街镇、居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开展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包括“九九重阳颛桥糕会”、“莘庄灯会”、“粽情召稼楼”“新虹端午集”、“一街粽情古美社区端午嘉年华”、“金平之夜广场文化节”等“一镇一品”活动。截至止6月底,全区共举办各类群文活动9000余场,参与量达140万人次。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闵行正通过畅通四级公共文化工作机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从高质量的文化、阅读和互动环境中找到快乐,充实自我,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