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大转型 创出绿色发展“黄石模式”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黄石日报2017/05/03

  黄石既是资源型转型城市,又是老工业城市,特别是2009年列入国家第二批转型试点城市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关心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黄石进行了转型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黄石特色的转型发展典型模式。省委书记蒋超良对黄石的理念转型、产业转型、生态转型、城市转型、动力转型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些转型经验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评审会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理念转型--

  探寻一个城市的发展,先来看看她的“过去”,聆听她的发展历史。

  时间回溯到3000多年前,彼时黄石的先人们便开始了铜的开采与冶炼。洋务运动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办大冶铁矿,在黄石拉开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的序幕。大冶铁矿、大冶钢铁厂、华新水泥等大型企业的开办,使得一座新兴的矿冶工业城市雏形渐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这里布局了一批冶金、机械制造、建材企业。作为传统工业基地,黄石的重工业鼎盛时期占比达到90%。

  然而,采矿经济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赤字。

  “再走破坏资源老路,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环境承受能力、政府财力难以为继,群众增收也将难以为继。”“历史的欠账带给我们切肤之痛,我们要努力还清对这座城市环境的历史旧债。”人们的焦虑之情,发乎内心,溢于言表。

  早转,柳暗花明;不转,山穷水尽。历经“早春的思考”“五月的豪情”,黄石做出“金秋的抉择”——2013年9月,黄石市委出台“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决策,将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绿色增长路径开启。

  理念转型是先锋,干部群众只有战胜自我,终结千百年来依赖资源的“恋矿情结”,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转变。

  2013年9月至11月,黄石一次性派出120名县(市)区乡镇主职、市直部门主职,赴浙江丽水挂职,学习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的经验,让许多还抱有“唯矿思维”“恋矿情结”的干部灵魂深受触动。随后,通过持续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生态知识大培训、生态文明大创建,逐步扭转了资源依赖的惯性,走出了资源枯竭的误区。

  在转变发展理念的同时,我市还以整肃干部作风为主要举措,“问题”干部“召回”管理、机关干部与企业人员换岗、千名干部进千企等行动,为黄石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同时,率先在湖北省组建了环保警察支队,打造了一支“有牙齿”的环保执法队伍,并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区域化考核机制,引领绿色发展,让绿色发展真正成为发展的“指挥棒”。

  通过四年多的努力,“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路径已被实践多次证明了其可持续性,也让广大干部群众实现了从生态自省走向生态自律、迈向生态自觉的深刻转变。

  2016年9月,大冶金湖街办佘家畈村筹建起了大冶市鹿耳山风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动村民们入股开发山场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村里曾吃过“靠山吃山,有矿吃矿”的亏。上世纪80年代,该村利用山场资源,办起铜矿、锰矿、石矿等厂矿,结果,资源渐渐枯竭后,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影响到村民自己的生活起居。最终,村民们的思想取得了统一:减少采矿量,大力治理环境污染。如今,全村60多个农户参股经营,开发生态资源,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

  产业转型--

  4月22日,第三届金海白茶文化旅游节开幕,数万市民来到金海开发区,品白茶、听对歌、登女儿山。

  翠绿的山峰、清新的空气、热闹的人群,吸引着众多市民。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黄石的煤炭高产区,聚集大小煤矿数十个,是鄂东南最受瞩目的“煤都”。

  黄平国是金海最早转型的煤老板之一。2006年,当时矿井开采整合后,黄平国将事业从地下转到地上,经人介绍,尝试种植浙江安吉引进的白茶。经过多年建设,“金海白茶”种植总面积已达万亩,去年,“金海白茶”的产量达2万斤以上,产值达到1200万元。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黄石有很多“金海”,过去经济结构“黑重粗”突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能源四大行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七成左右,结构性矛盾突出。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黄石想要实现换道超越,根本出路就是走出采矿经济时代,抢抓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先机,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平、工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换绿色发展之道。

  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在黄石迅速打响。一方面,出台《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拿出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和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列支5000万元为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物流、金融、旅游、体育等四大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对不符合标准的落后产能企业和“僵尸企业”实行清理注销,彻底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实现全域无“五小”企业,为新兴产业和企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新冶钢通过实施产品信息技术革新,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企业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三位;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国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生产能力由全国第五位跃至第三位;“百年老店”华新水泥公司更是通过技术创新,进军污泥、垃圾处理行业,将环保作为王牌。传统产业“老树”长出“新芽”。

  今天的黄石,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资源型产业产值的比重达85%以上,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产品的跨越。

  “我们不仅要对黑色GDP做‘减法’,更要对绿色GDP做‘加法’。”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表示,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业兴则黄石兴。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黄石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三个三”:打造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子信息3个千亿元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型建材3个500亿元产业集群;新能源、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3个200亿元产业集群。建成“八个中心”:鄂东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物流中心、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大数据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医疗服务中心。

  生态转型--

  作为一座工矿传统浓厚的城市,黄石创造过灿烂悠久的青铜文化,留下过美丽的GDP数字。有得必有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矿山的无序开采,让黄石的山体遍体鳞伤,一个个开山塘口宛如一道道伤疤,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带来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

  痛定思痛,260多万黄石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刀阔斧开展治山工程。

  2009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黄荆山开山塘口生态修复工作的意见》,一场全长达10公里、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战役在黄荆山北麓打响。人们在塘口栽植香樟、栾树、女贞、黄馨、火棘等各类绿化苗木110万株,原本寸草不生的塘口迸发出了生命力。时至今日,这些塘口上植物已经全覆盖,修复基本完成。

  据统计,黄石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造林绿化面积49.6万亩,发展林木基地10万多亩,生态修复开山塘口23处,复垦绿化工矿废弃地0.9万亩。沿江、环湖等重点区域的矿山全部被关停,实现了绿色回归。

  2016年9月26日,万众瞩目的首届湖北(黄石)园林博览会暨矿博会在大冶湖边盛大开幕。如今,行走大冶湖畔,花如海、人如潮,五颜六色的郁金香在园博园内竞相开放,又吸引了八万多游客沉醉其中。

  在园博园的建设中,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全园绿化景观及配套设施如同一块弹性十足的巨大海绵,在下雨时饱吸雨水,在干旱时“吐”水浇灌花草树木。园博园选址在大冶湖北岸的乌泥滩,不占用耕地,在土壤处理、植物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现状条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将荒滩变成生态园林景观。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和时行。在熊家境登山步道,绿树、花草、水库,筑成一派别致景观,市民悠闲地流连忘返。父子山登山步道,碧水、青石、蓝天,构成一幅美丽图画,游客欢快地穿行其中....。.一条条步道像一条条绿色的纽带,在让游客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同时,也将一个个散落在山间的旅游景点连成一串,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柯尔山、白马山公园,大众山登山步道等生态公园和步道的建成开放,周末去爬爬山、走走路成了市民的休闲新选择。

  晨曦中,团城山健身步道、杭州东路边的市民,或快走、或跑步,尽情享受着舒缓曼妙的生活。清冽欢腾的河水,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清新扑面的晨风、闲适悠然的人群……绿色不仅在深山中,人们在城区中也可以享受林荫漫步。

  目前,我市在团城山公园、桂林北路、磁湖北岸、情人路等处建有城市绿道,设有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这些绿道将我市的主要公园、风景区和居住区等串联起来,成为供人们日常出行、休闲健身以及旅游观光的户外活动空间。

  城市转型--

  太子镇双堍村,黄阳一级公路筠山隧道施工现场,施工机械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今年“五一”,历时两年半建设的黄阳公路将全线贯通,“七一”前正式通车,届时,“两山一湖”相阻隔的黄石市区与阳新城关之间,车程将从以前的80分钟缩短至半个小时。

  道畅人心畅,月亮山隧道、筠山隧道、大冶湖特大桥,这“两隧一桥”,将黄石城区、大冶市、阳新县连为一体,成为未来大城黄石的主干道。

  回眸过往,时光逆流,2013年,我市吹响了从“环磁湖”向“环大冶湖”转型发展的号角,规划在大冶湖区域建设一座45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随之,大冶湖新区首期总投资130多亿元的“三园”(园博园、矿博园、奥体公园)、“三馆”(生态馆、地质馆、城市综合馆)、“三中心”(市民中心、鄂东医疗中心、社会福利中心)等项目全面推进,黄石市区与大冶市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全面加快。

  1年打基础,3年见成效,5年成规模。“一脊两翼、双轴拓展”的城市架构和“一江两湖、两山七峰”的山水架构,逐渐成为城市“主心骨”,撑起黄石大城雄姿:“南向对接、东西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四大工程全面深入实施,大冶湖生态新区“五纵三横”路网建设和老城区道路刷黑改造;城市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大道、花湖大道、伍家洪大道、大智路、京华路等一批改善城区交通环境的工程项目竣工开放,“一主、两副、三组团、三轴多走廊”的布局结构,不但推进了市域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城乡路网结构也同步实现优化。

  大城建设,之于黄石,既是形势所迫、亦是大势所趋。作为老工业城市,黄石沉积下来的污染源多、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垃圾围城转村、地下管网滞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公共服务设施仍不完善等“城市病”仍然突出;而从国家、省级战略来审视,黄石必须努力建设大城,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鄂东中心城市的作用——

  大城梦得益于大新区,坚持规划先行、路网先行、公共服务设施先行、生态先行,统筹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构建“五纵三横”道路网络,形成环湖、跨湖快速通道和“高效低能耗、零转换多层次”的公交系统,建成鄂东医疗中心、城市综合馆、奥体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市民之家等重点工程,为大城建设拉开骨架。

  大城梦得益于大港口,打造以棋盘洲港口物流为核心枢纽的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率先在全省建成公铁水联运站场,建设多式联运“亿吨大港”。

  大城梦得益于大交通,推进棋盘洲、武穴长江公路大桥、武九客专、武汉至阳新高速、鄂州至咸宁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规划启动通用航空机场建设项目,新建公铁零距离换乘客运枢纽3个,新改建8个等级客运站,规划建设黄石有轨电车1、2、3号线、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10条公交专用道路。

  大城梦得益于大民生,推进“一轴、六带、十景区”市域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布局,建设文化休闲广场,完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体系,争创国家级海绵城市……

  动力转型--

  黄石,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曾经,这座老工业城市重工业的比重,超过了八成。“环境容量不足”“经济发展乏力”,成为其独特的“难言之隐”。

  转型,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黄石的决策者们谋定而后动,在“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征途上,保持定力,沉着应对、冷静出拳,推进动力转型。

  优化环境出“重拳”,治理生态出“铁拳”、服务企业使“直拳”,创新投入打“长拳”等“组合拳”,实现新旧动力转换,发掘经济新增长点。

  “革自己的命,削手中的权”,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黄石敢于“虎口拔牙”,率先在全省公布市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涉企行政审批零收费。

  推行审批流程再造,实施“三证合一”,试行“一照一码”,推行“同城通办”……黄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有效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直面城市现实矛盾,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扫清体制机制障碍。黄石从顶层设计到稳步推进投资融资、保障性住房、社区治理与服务、养老服务产业等重点领域改革。

  敢破敢立,黄石打开了动力转换之门,有效破解了资金不足、土地瓶颈、市场化水平不高等制约发展的问题。

  工业是黄石的根基和支撑,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黄石用坚定的决心和行动,全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

  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清除“僵尸企业”,关停“五小”企业,整治长江沿线非法码头,推进“五水共治”,黄石实现全域无生产煤矿。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像一服中药止痛祛病,为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

  与此同时,黄石配套产业发展基金,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帮扶活动,推出振兴服务业举措,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广节能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推进城市过剩产能有效输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出口示范基地……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如今,黄石新项目增多,新经济发力,新动能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7%,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保持40%以上的快速增长。

  检验城市动力转型的“含金量”,最终要看实体、群众的“获得感”。4月12日上午,在东贝电器压缩机装备车间,余杜鹃正熟练地装着一块块薄薄的压缩机底座。

  问起个人“待遇”,这位年轻的产业工人颇为自豪。装备车间的党总支副书记马燕平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公司生产销售压缩机同比增长了10%,实现了产销两旺。”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行业”。这些年,东贝集团这家老牌企业创新创业,动力十足,其新产品、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贡献出一份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