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能映射太阳的光辉。
“一粒米”“一块布”,带老外认识仙桃,让世界爱上“仙桃造”。
5月25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仙桃市委的实践”专场研讨会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递着仙桃供给侧改革的智慧与成绩,引发了各国嘉宾的浓厚兴趣。
“一粒米”,看农业供给侧改革风生水起
开场,市农业局局长邓念国讲了“一粒米”的故事。
仙桃栗林嘴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奥秘在于当地人每天吃的大米,硒含量高达每公斤0.25mg。
仙桃有54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土壤富含硒元素。2015年,仙桃促成中国最大食品生产企业中粮集团与农民合作,农民按照企业的标准种植富硒水稻,每亩收入5400元,比传统水稻增收3500元。两年来全市富硒水稻迅速发展到40万亩。
农民肖杏仿,种15亩稻田。夫妻勤耕苦做,以往一年的收入3万元左右。去年,他们加入富硒水稻种植合作社后,15亩富硒水稻收入8.1万元。种地收成翻了番还拐弯,空余时间再打点零工,日子自然越过越红火。
“一粒米”的成功让仙桃有了更多想法。现在,仙桃正计划实施百万亩富硒农业发展工程,引导农民种植富硒莲藕、富硒水果、富硒大豆等新产品,让更多农民致富奔小康。
“一粒米”的故事也激发了国际友人的浓厚兴趣。“你们的农业生产有如此大的提升,如何才能卖得更好?”突尼斯呼声运动代表团成员拉米亚即兴发问。
“农产品要突出特色、安全和品牌。具体销售方式上可通过中欧班列、网上平台以及各类会展等推介。”邓念国从容作答。
“怎样实现脱贫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一位来自巴勒斯坦法塔赫的嘉宾对精准扶贫很好奇。
目前,全市还有4.5万贫困人口。市委书记胡玖明说,最根本的途径还是产业扶贫,“让农民在产业链上致富增收”。比如,发展富硒产业、黄鳝合作社等,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有土地租金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到企业打工赚取收入,再加上转移培训劳动力和政策兜底。
“如何发展好传统产业,仙桃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大使利拉玛尼鲍达尔对仙桃实践赞不绝口。
“一块布”,看工业供给侧改革方兴未艾
无纺布产业是仙桃的传统优势产业。
近几年,我市引进央企中国恒天集团,与本土企业嘉华公司战略合作,组建恒天嘉华公司。该公司投资4.8亿元,引进一条德国莱芬非织造布生产线。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何苏义介绍,莱芬线生产的高度柔软非织造布,全世界只有2家公司能造出来。
产品一面市,立即获得美国、日本等国际大牌公司的订单,企业的销售收入由过去的5000万元猛增到5亿元。去年,公司追加投资15亿元,新上第二条莱芬线和10条高档水刺无纺布生产线。“通过5年努力,将企业打造成为产值过百亿元的全球行业领军企业。”何苏义信心满满。
为全球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仙桃供给侧改革实践的又一块得胜法宝。
“我注意到,仙桃有很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他们如何确保质量?”一位来自法塔赫的外宾提问。
“一是企业从人才引进上严格把关;二是产品严格满足客户要求的标准条件;三是提高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仙桃8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六成以上采用机器人,全程电脑控制。”胡玖明表示。
“提高产品质量是世界共识,仙桃做出的努力很有意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伊斯莫伊洛夫·哈比布洛表示。
研讨还在继续,“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如何监督政府更好地服务企业?”……
言有尽,意无穷。时间在问答碰撞的火花中飞逝,世界对仙桃的了解和友谊才刚刚起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