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通报了近年来湖南省“请进来”、“走出去”的整体成就。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湖南省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各项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GDP增长水平,除进出口总额外,其它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显现了开放型经济追赶式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今日上午,在“迎接党代会 建设新湖南”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通报了近年来湖南省“请进来”、“走出去”的整体成就。
对外投资额总量居中部第1位
数据显示,2015年,湖南省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10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7.4%;内联引资近3800亿元,年均增长16.4%,内外资总量居中西部前列。同时,湖南省对外贸易完成近300亿美元,年均增长14.9%,总量在全国的排名前进4位。对外投资中方合同投资额28亿美元,年均增长31.8%,总量居中部第1位。
徐湘平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湖南省各项指标仍保持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对外投资中方合同投资额、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次保持35%以上的高幅增长。
世界500强139家落户湖南
“十二五”期间,湖南大力实行精准化招商,成功牵头和参与了香港(湖南)投资贸易洽谈周、湘商大会、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全面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瞄准重点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民营企业,依托100家境内外商协会,先后引进上汽大众、广汽菲亚特、九兴控股、蓝思科技、富士康、花旗银行等一批大项目,世界500强企业有139家落户湖南。
据统计,湖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由2010年的6.9:83.5:9.6调整为2015年的5.4:61.8:32.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3.2个百分点。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全省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极,2015年湘南示范区三市进出口占全省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湖南“走出去”迅速发展,全省备案的“走出去”企业由2010年的424家增至1177家,对外经济合作遍及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由2010年的40%提升到2015年的60%,钢铁、有色等传统高耗能产品占比不断降低。
徐湘平介绍,湖南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15年交易额突破4300亿元,年均增幅5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4%。“湘品出湘”工程稳步推进,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了湖南“名优特”产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2015年实现交易额近1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内外贸融合等新型贸易方式实现突破。
口岸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湘江新区先后获批,全省形成了“一电(省电子口岸)、二空(长沙、张家界航空口岸)、三水(岳阳、长沙、常德水运口岸)、四公(衡阳、湘潭、永州、湘西公路口岸)、五铁(长沙、郴州、怀化、娄底、株洲铁路口岸)、六区(衡阳、湘潭、岳阳、长沙综合保税区、郴州出口加工区、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的口岸开放体系,口岸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同时,园区也逐步成为开放型经济主要载体,2015年全省共有142个省级及以上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4个),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占比分别达到40%、55.2%,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11个、4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湖南对外通道大幅增加。航空口岸开通了长沙、张家界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地区)63条国际(地区)航班,水运口岸开通了岳阳至香港直航和至东盟的接力航线,铁路口岸开通了长沙至欧洲、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至广东、上海等地五定班列(轮)线路6条。与25个国家建立了67对友城关系,加入中美省州合作机制,在美国、墨西哥、苏里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个境外商务代表处。
徐湘平表示,“十三五”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和主题就是要着力的推动湖南由内陆大省向开放强省迈进,力争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当中走在前列。下一步,湖南省商务部门将在优化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培育外贸新主体、扩大引资领域、完善全球战略布局、促进口岸提质升级以及强化商务人才支撑七个方面发力,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产业发展与贸易提升相结合,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促进内陆大省向开放强省迈进,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开放发展的前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