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潭:“四好农村路”打通农村经济“微循环”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湘潭在线 2019/08/08

沪昆高速公路潭市互通及连接线潭市至月山段。(记者 罗韬 摄)

沪昆高速公路潭市互通及连接线潭市至月山段。(记者 罗韬 摄)

湘潭在线8月8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涛)修路致富常讲常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成为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话题。

就在高速公路、城铁、飞机不断刷新交通速度的同时,许多农村仍然是一条土路走到底。有的地方虽然修了公路,但因年久失修,其通行效率也大打折扣。为此,湘潭市深入贯彻落实“四好农村路”理念,“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不让任何一个乡村因交通不畅而在奔小康路上掉队。

一条路“干净”一个村

韶山市杨林乡团田村李家组坐落在韶山舒塘水库边,乡间小路沿着水库盘旋曲折,路边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沿途风景美不胜收。但是,村民李芳却有一件烦心事,每到下雨天,家门口的那条小道就变得泥泞不堪,她的儿子和女儿上下学十分不方便。

李芳告诉我们,他们组里有10多个小孩要走这条路到镇里上幼儿园,平时骑摩托车三四十分钟的路程,到了下雨天则要花费一个多小时。久而久之,送小孩上学的父母每到雨天就会养成一个习惯:给小孩备两双鞋,一双赶路穿,一双在学校里穿,有的甚至还会带两身衣裳,以防摔跤。

值得庆幸的是,团田村的泥巴路如今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年,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通到了村里的每个组,很多村民在雨天出行甚至都可以做到脚不沾泥。李芳告诉我们,如今她送孩子上学只需要20分钟。

道路干净便捷带来的改变远不止这些。如今,团田村村民每次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就会三三两两结对外出散步;到了赶集的时候,他们也往外面跑得更勤快。随着路修好了,不少村民还盘算着,他们可以好好利用水库风景,搞点旅游业来增收致富。

一条路“实惠”一片人

目前,湘潭市全境范围内己拥有农村公路1.32万公里,其中县道1438公里,乡道1338公里,村道10040公里。今年,湘潭市将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1700公里(含省厅考核目标1191公里)和省考农村公路窄路加宽179公里建设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完成2019年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全市25户100人标准的自然村通水泥路。

为了建好农村公路,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湘潭市近年来全面加强了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测工作,全市农村公路质量监督覆盖面达100%,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

建好农村公路的结果是实惠的不断“加码”。上个月,湘潭县谭家山镇谭家山村正式开通了607路城乡公交,家住谭家山的唐春娇就因此受惠。她告诉我们,自己的外孙住在易俗河镇,平时她经常需要过去帮女儿带孩子,以前都是坐“黑车”,不仅贵,也非常不方便,现在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走几分钟路就可以乘车,并且自己持有老年证,还可以享受免费乘车。

湘潭交发集团综合运输部负责人傅军辉表示,当前他们企业在逐步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推动农村客运公交化,从而让老百姓出行更便捷,缩短城乡发展的差距,607路等城乡公交的开通,得益于湘潭市农村公路路网越来越完善,道路通行条件越来越好。

为了真正让农村公路与城市公路接轨,湘潭市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管理养护体系,做到了县有所、乡有站、村有队,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

一条路“盘活”一个区

2018年,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为28000元,排名在韶山市靠前。银田村村主任颜昌为告诉我们,他们村的发展完全就是得益于农村公路,这也是他眼中“四好农村路”的关键。

银田村风景好,但是以前村里的道路是土路,坑洼、陡坡、路弯让人进不来,产品走不出。后来村里进行道路改造,不仅拓宽了路面,水泥路还几乎到组到户。为了管好、养护好农村公路,村里还成立了一支17人的护路队,负责道路的日常清洁、维护,并且沿路还安装了摄像头,以防止超载、损坏路面等行为。道路建好后,很快就有一家研学旅行社向银田村伸出“橄榄枝”,他们希望能入驻村里搞旅游项目。

研学旅游给银田带来了人气,经常会有好几百名的学生来到银田村体验农家生活,学生们种菜、插秧、抓泥鳅,而村民则承接学生餐饮和住宿,村级收入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

随后,银田村还引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园、驾校等,村里还成立了扶贫产业基地。“如果没有农村公路加持,我们的美景不会引来这么多游客,产品也难以运出村。”颜昌为肯定地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17年韶山荣获省级“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

韶山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韶山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工作成绩名列省市前茅,建制村公路畅通率100%,农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通邮率100%,通快递率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AA级,连续5年获湘潭市农村公路目标考核第一,而他们也通过健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工作机制,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