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在大地的深情——怀化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怀化日报2019/03/07

“我家孩子以前都是送去县城里读的幼儿园,现在家门口的幼儿园建得一点都不比城里差,所以啊,我赶紧把孩子转回老家上学。”洪江区横岩乡的许有玲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在横岩乡中心幼儿园读大班。面对环境优美、师资优良的乡镇幼儿园,许有玲笑开了花。

“我们的教学楼宽敞明亮,孩子们在这里有免费午餐,营养搭配得好,孩子一个劲地长个头,感谢党的好政策。”溆浦县小横垅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向小军兴奋地告诉记者。

“中职教育,一样有好出路。”毕业于芷江民族职业中专的肖礼理毕业后进入深圳富士康,现在已升任“生产组长”。对于在中职几年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他满怀感恩。

……

一张张笑脸,是我市教育事业改革惠民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我市坚持把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建立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落实、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和格局,走出了一条“小财政办大教育”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 2483所,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84.5万人。其中,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 段 毛 入 学 率 分 别 达 到 86.2% 、98.1% 、89.3%,越来越多的怀化“山果”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教育优先,只为点亮“山果”心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点亮更多的“山果”心灵,让党和政府的深情写在五溪大地上,是市委、市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战略定位。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党。

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彭国甫高度重视教育工作,2018年教师节前夕,为表达对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问候、敬意和祝福,深夜提笔撰写了《让教育点亮心灵》一文。文章满是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更是提出了对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用心用脑抓教育的殷切希望。在多次调研教育工作中,彭国甫要求,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教育发展办实事解难题。

市委副书记、市长雷绍业多次深入城区部分学校,调研化解“大班额”工作。他要求,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以讲民本的情怀,严格按照标准,采取过硬措施,按时保质把大班额化解到位。

党政协同,宏观谋划。

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近年来,我市明确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关心教育、研究教育、亲力亲为抓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定期议教制度和党政领导定点联校制度,实行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教育年度述职制度,评价结果纳入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其个人的综合考核评价;同时,成立市县两级教育局党委,归口管理中小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民办教育行业党委,实现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2018年,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省委、市政府的重要批示,我市又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县乡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 “1+7”文件,力推教育优先发展。

另外,我市还先后出台了《怀化城区教育发展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怀化市教育精准扶贫“643”计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的通知》《怀化市创建省教育精准扶贫示范区“六个一”工程实施方案》《怀化市消除大班额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关于稳定农村学校生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通知》《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2019-2020年)》等,极大地保障了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沉甸甸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市重教的力度。近5年来,我市整合发改、财政、教育、住建、人社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教育实事。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教育资金360多亿元,年均增长11.5%,其中农村学校、边远学校、薄弱学校财政投入占比达77.5%。

立德树人,为广大学子撑起一片蔚蓝天空

“从2013年至今,我在这座大山里坚守6年了。我希望大山里的孩子可以通过篮球接触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人生。”鹤城区凉亭坳学校的张琼琼老师原本在北京拥有一份高薪职业,后参加全省特岗教师考试进入凉亭坳学校成为一名专职体育教师。6年来,这位坚守大山的体育老师,一直用爱守护孩子们的梦想,先后为雅礼中学、长郡中学、地质中学等省内著名中学输送优秀学生10余名。

芷江和平实验学校的校长秦小平曾获评“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近日因患病退出岗位。这位先后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担任过教师和校长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一辈子深耕在教育行业,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那么,这一辈子,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

是什么,让他们甘于平淡,坚守岗位?是什么,让他们淡泊名利,一味付出? “我是一名教师,我希望用我毕生所学,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怀化市优秀教师、中方县城北学校的付小慧老师的话语,代表的是广大教师的心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将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大力弘扬“蜡烛精神” “园丁精神”,涌现出周秀芳、张琼琼、饶菊芳等一批师德典型。他们用爱化育“山果”,让怀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实施乡村教师关爱工程,是我市推进教师立德树人的又一大举措。

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31年的中方县桐木镇中学唐克胜老师在2017年拿到了高级教师职称,此前他还住进了专门为教师建设的公租房。这个一辈子扎根在农村做教育的老师直言: “党和政府对教师队伍的关心关爱,让我们可以沉下心来教书育人。”

5年来,我市共建教师周转宿舍、公租房8762套。同时,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促进县域之间、城乡之间教师合理流动。采取集中岗位、跨校评聘等办法逐步化解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难的问题,5年来解决了400多名在农村连续工作20年以上教师的职称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道路上,我市还大力推进教师本土化工程,5 年共培养 1545 人。

2017年,我市又启动“双定向双培养计划”,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中选拔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公费到师范院校就读,毕业后分配到村小、教学点、幼儿园,目前共选拔了298人。

怀化郡永实验学校的王莉老师原是吉首某学校的校长,倾心于怀化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她辞去校长的职务,来到怀化当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 “我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怀化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王莉说。

和王莉一样,越来越多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扎根怀化。近10年来,我市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851人,其中,招录“双一流”学校毕业生400多名。

教师素质的提升,带来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的连年攀升。

2018年,我市高考文化生一本、二本录取及600分以上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市中职学校毕业1.7万人,就业率达96.5%;对口高考本科录取率17.3%,超出全省本科录取率2.1个百分点。

关注获得感,每张笑脸都是一份教育的优秀答卷

教育公平,是老百姓最关心、最有切身感受的教育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重点保障教育投入作为重要工作举措,加快完善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让教育资源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倾斜,更好地打通社会纵向流动通道,让人人通过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我们的老教学楼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破损厉害,教室里连风扇都没有,那样的环境,是留不住学生和老师的。但是现在就不同了,你看看,这环境多好啊。”在溆浦小横垅中心小学,校长张勇兵带领记者参观了崭新的校园。

小横垅中心小学属于怀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范围。改建后的学校有35个教室,可容纳1100多学生,各类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老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踏实地教育学习。这所学校的蝶变,是全市薄弱学校改造波澜壮阔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标准化食堂、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5年累计投入全面改薄资金12.35亿元,项目覆盖459所乡镇寄宿制学校、304所小学、1030个教学点,惠及学生37.26万人;全市新建学校34所,改扩建913所,新增学位13.27万个。2018年,全市共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班级 968 个、超过省定任务 344个,起始年级没有新增大班额班级。累计保障6.3万多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

条件改善了,学校布局更合理,优质资源便得以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优质学校,在五溪大地建成使用。其中,芷江师范成功申创湖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碧桂园小学、大汉小学等一所所崭新的学校建成开学……全市教育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一直以来,我市还始终强化控辍保学,确保每一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准确及时足额发放各项助学金和各类政策性补助,确保每个学生不因为贫困而失学。同时,下好“平安校园”创建的先手棋,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体系,改革校车安全管理体制,实现了全市校车安全运行保持零事故。13 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全省第一轮“平安校园创建先进县市区”验收。

教育优先,点亮心灵。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深情,已经在甜甜怀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在不远的将来,这些青涩小苗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成长为推动全市建设发展的栋梁之材。

(本报记者 史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