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两江院区今起全面开诊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重庆两江新区官网 2020-04/29



4月29日,位于两江新区星光大道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两江院区(以下简称“两江院区”)全面正式开诊。

image.png

医院外景

image.png

该院各科室已全面开诊

整合资源 一期开放1000张床位

作为重庆首家省级建制人民医院、首批三甲综合性公立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挂牌已有4年。

记者了解到,为整合重庆市公立医院资源,2014年8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原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原重庆市中山医院合并组建重庆市人民医院。

“2016年3月,‘重庆市人民医院’正式对外挂牌。医院拥有三院、中山、江北3个院区,但硬件条件难以满足长远发展需求,各院区分隔亦不利于兑现资源整合的改革初衷。”医院有关负责人说。

image.png

门诊大厅内景 

由此,两江院区建设应运而生。两江院区一期规模达16.7万平方米,包括医疗综合楼(门急诊、医技楼、住院部)、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等。一期开放1000张床位,二期建成后1480张。

image.png

市民在导医台问询

image.png

市民在护士站问询 

做强“软实力”是“大事”

过去这4年,两江院区的项目建设与医院“软实力”升级,都是重庆市人民医院的“大事”。

合并之后的重庆市人民医院学科完备,设有心脏、骨科、呼吸3大协作诊疗中心;4家医疗科研院所;肝胆外科、心血管外科、变态反应科、呼吸内科、眼耳鼻喉科、骨科等13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学科和专科已为市民所熟知。

image.png

院内相关自助设备投入使用

学科资源的“强强整合”如何惠及群众?在两江院区尚未投用的情况下,重庆市人民医院就施行了“三个院区单一通行”制度:患者无论在哪个院区就诊,如遇到该院区没有的检查项,都可以通过医生开出的检查单到其他院区完成检查,无需再挂号、排队、找医生。为了方便患者,加强院区间无缝对接,院方安排了定点定时的班车接送。

两江院区建成后,这一制度同样适用。

人才“内培外引” 建设“研究型医院”

“有了人才,学科才会越建越强;有了强大的学科,方能持续保持人才吸引力,通过双促进,实现双一流。”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image.png

医院各科室已开诊

成立以来,医院先后启动了“512人才工程”:力争用10年时间培养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技术骨干、200名各专业优秀青年人才;“515聚贤工程”:对照学科建设需求,分年度引进5名杰出领军人才、10名学科带头人、储备引进50名后备人才。此外,还相继落地了重庆市卫健委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外培训百人计划、临床科研项目创新孵化基金、高端专科医师培训等项目。

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全院的发展理念一开始就瞄准了产、学、研协调支撑,以人才内培外引为主线,建设研究型医院,促进医学科研成果高效转化。随着两江院区正式开诊,人才和学科的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凸显,也将更好服务于民。”

携手国科大 持续释放“共建”能量

作为重庆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2018年6月,医院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直属附属医院,即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保留“重庆市人民医院”名称,并于同年11月依托医院设立国科大首个临床医学院实践基地,今年9月将启动招生。

加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平台后,更多资源正在向医院聚集:利用全球资源,招聘医疗和科研专家团队;促进顶尖科研成果项目临床应用和疑难诊疗技术攻关;国科大将每年在渝重点培养一定数量学科领军人才、学术业务骨干;国科大进一步推动医院申报国家级研究项目;国科大支持医院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建设相应的世界一流学科……

 “共建正在持续释放能量。”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软硬实力的不断加持,将有助于医院持续推动重庆建设西部医学中心,兑现引领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发展、优化区域医疗资源格局的目标使命。

随着两江院区的全面开诊,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仍保留中山院区、三院院区,形成“一院三址”运营格局,加上健康管理中心,共同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记者 刘霞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供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