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河: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发展合力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红河日报 2020/06/21




原标题:总篇:激发内生动力 凝聚发展合力

至2019年

——全州组建宣讲团200余个,建成宣传阵地796个,开展分众化、常态化宣讲6000余场次。

——各级妇联共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11196支、志愿者6万多人。

——共建设624个“动力小站”(爱心超市、荣誉超市),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293个、农民夜校291个,打造643个村史室(墙)。

——全州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村规民约7431个,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村民议事会3023个、红白理事会2985个、道德评议会2733个,全州动员1800余名少年儿童参与“小手拉大手”活动。

河口县南溪镇大南溪村夹层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光明,30岁之前游手好闲,整天在酒精麻醉下虚度年华,被村民称为“躺着吃低保、等人送小康”的“懒汉”。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王光明的内生动力被不断激发,通过发展香蕉、砂仁等产业摆脱了贫困,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上村民小组长,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

拆除旧房,盖起新房子的王光明过上了新生活(杨会国 摄)

王光明痛改前非,通过自己的奋斗创造光明人生的事例是红河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本轮脱贫攻坚战中,红河州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持续推进扶志、扶智工作,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革除陋习促脱贫”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自强自立,激发内生动力,逐步发掘出群众参与的磅礴力量,为全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强大合力。

◆观念引领坚定信心

“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让群众从思想上发生转变,发掘其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思想理论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为此,红河州积极向基层群众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宣讲,尤其注重深入浅出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来龙去脉,让群众听得明、记得住。深入推进全州“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实践活动,以拉家常、党员会、群众会等形式,深入村寨、农户家中开展 “讲政策,知党情;讲古今,明党恩;讲举措,树信心;讲法治,促和谐” “四讲”活动,引导群众懂政策、知奋进、会致富。积极组织开展“千里边疆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教育引导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全州各村委会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悬挂五星红旗,不断增强群众的国家、国民、国防、国土、感党恩意识。

学习中的王光明(杨会国 摄)

王光明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村民们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大家从思想上强化了靠双手勤劳致富、奋斗打拼幸福生活的理念。王光明积极要求进步,不仅光荣入党还当上了夹层小组的村民小组长,示范带动更多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

王光明介绍村小组发生的变化(杨会国 摄)

为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支持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红河州各县市结合实际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宣传,让脱贫攻坚各类政策深入人心。蒙自市组建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送文化、送健康、送卫生、送新风等“七送”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屏边县沿溪村开展“制作一批特色宣传栏、制定一批制度上墙、组建一批队伍、建设一面文化墙”等“七个一”活动。泸西县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前、广场舞开展前,播放宣讲音视频3000多次。河口县创新开展国旗下宣讲,县级各单位参与每周一升旗仪式后,由一个单位进行5分钟微宣讲,带动口岸、学校和边境村寨等跟进开展。

蒙自市组建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送文化、送健康、送卫生、送新风等“七送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

“这些年来,我们享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好处,不仅房子得以加固改造,产业扶持力度也很大,家里种植的油茶、草果等产业已成为致富产业,大家的生活更加幸福了,真诚感谢党的关怀!”谈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金平县沙依坡乡牛坪子村小组的罗洪培动情地说。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群众的心声,反映着精准扶贫带来的转变。党中央扶贫政策在基层的有效执行,进一步从思想深处激发出群众加倍努力奋斗,靠自己双手打拼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金平县沙依坡乡牛坪子村小组的罗洪培享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好处,不仅房子得以加固改造,家里种植的油茶也成为致富产业(韦鸣 摄)

◆建设载体激活动力

群众内生动力的激发,向来知易行难,考验的是耐心与智慧。红河州从小处着眼,以每一项细小工作带动群众从思想到行动一点点去改变,引导大家逐步树立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的意识。

脱贫攻坚工作要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必须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红河州坚持政府主导、村级负责、群众受益的原则,有序推进动力小站(爱心超市、荣誉超市)建设,将定点帮扶单位、挂联干部、社会捐赠、村集体收益等资源纳入超市管理,将群众政策知晓、环境卫生、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表现纳入积分管理,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兑换生活、生产物资,变“送钱送物”为“表现积分兑物”。目前,全州共建设624个“动力小站”(爱心超市、荣誉超市),“动力小站”已成为用激励机制破除“等靠要”思想的有效载体,以正向激励唤醒群众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理念。

群众在“荣誉超市”兑换积分,动力小站已成为用激励机制破除“等靠要”思想的有效载体,以正向激励唤醒群众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理念

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293个、农民夜校291个,打造643个村史室(墙),潜移默化让群众自觉感党恩、跟党走,见贤思齐、自力更生谋发展是红河州又一重要举措。村史室(墙)突出新旧对比反映村庄变迁和宣传乡贤名人、先进模范等事迹,集“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于一体,对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水县团山村村史馆,村史室(墙)突出新旧对比反映村庄变迁和乡贤名人、先进模范等事迹,集“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于一体,对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规范群众言行,改革丧葬陋习,是激活村庄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红河州着力加强村规民约的规范和指导,推进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健全相关管理章程,以“三会”为抓手推动红白喜事简化程序、精简内容、控制规模、压缩时间,让群众用自己认同的规矩管理自己,有效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目前,全州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村规民约7431个,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村民议事会3023个、红白理事会2985个、道德评议会2733个,全州动员1800余名少年儿童参与“小手拉大手”活动,引导家长及身边亲属改变陈规陋习、倡导自强新风。元阳县黄茅岭乡成立了52个群众议事会,有议事代表386人,已商议解决800多件村内事务,从源头上减少了群众“不满意、不认可、不买账”的现象。俄扎乡推行“一改二减三取消”措施,破除传统丧葬陈规陋习,平均每起丧事活动节约5万元以上,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

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规范群众言行,改革丧葬陋习,是激活村庄发展活力,党员带头革除陋习(图片来自云南新闻联播)

成立了群众议事会,引导村民简办红白事

◆完善机制发掘潜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红河州积极发挥平台作用,不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选树典型发挥好榜样作用,为持续稳定脱贫提供积极动力和工作活力,让各级干部学有榜样、干有示范,让贫困群众增强不甘落后、自立脱贫的意识。目前,全州共选树了蒙自市西北勒乡“石头缝里刨穷根”、建水县“流动酒店”、石屏县“巾帼连心服务队”、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党建脱贫双推进”、元阳县黄茅岭乡革除陋习助力脱贫攻坚“六步工作法”和刘富珠、丁莲、吴志宏等先进典型,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金平县金水河镇广西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富珠(前排左)带领群众发展油茶产业

丁莲(左二)为贫困群众送去衣物

吴志宏(前左)生前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情况

推动全州精神文明建设,为贫困户补足精神之“钙”。强化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理念,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力举措。红河州结合实际制定了《红河州文明新风示范村创建实施方案》,创新提出“爱党爱国思想好、团结进步形象好、崇德向善家风好、移风易俗乡风好、健康文明习惯好”的“五好”创建内容,对“乡风文明”重要内容进行具体实化细化。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广大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文明生活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支撑,助推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蒙自水田乡扶贫工作队在道路修缮间隙宣讲主题教育,为贫困户补足精神之“钙”

红河州在每个贫困村组建“巾帼连心志愿服务队”,引导发动妇女群众在宣传扶贫政策、指导帮助群众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帮助革除陋习、转变生活方式等方面起好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逐步革除“脏乱差”的卫生陋习、转变生活方式,树立健康文明生活理念。蒙自市妇联成立巾帼“教收家”志愿服务队,以苗汉、彝汉 “双语”教学方式,制作“教你收床铺”“教你收衣服”和“教你洗门窗”等系列小视频,手把手教农户打扫家庭卫生。泸西县金马镇新坝村实施“告别脏乱差堵,共创整洁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攻坚战,治理“四堆”“三乱”“三占”,多年“问题村”成为“先进村”。目前,全州各级妇联共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11196支,志愿者达6万多人。

蒙自市妇联“/'教收家/'巾帼志愿服务队”到期路白乡狗头坡村开展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

随着全州各项机制的健全完善,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调动,汇聚了群众参与的磅礴力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理念已成为全州贫困群众的坚定信念。曾经贫瘠的蒙自市西北勒乡已变为漫山遍野栽满苹果树的果园,谱写了“石头缝里刨穷根”的战贫脱贫时代精神。绿春县大头村刀耕火种的拉祜族同胞已成功融入社会,靠双手努力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了“一步千年”的跨越……(张洪科 李聪华曹松林 文/图)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