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南省红塔区:一天GDP抵40年前一年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2019/09/03




人民网玉溪9月3日电 “2018年全区GDP实现655.03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4.87%,是1978年的366倍,2018年每一天创造的GDP相当于1978年(40年前)全年的总量。”9月2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瓦庆超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红塔区位于云南省中部,是镶嵌在彩云之南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一地三乡”的美誉。这里有600多年的青花瓷烧制历史,是中国三大青花瓷产地之一;这里的人民通音律、善歌舞,是著名的花灯之乡,也是国歌曲作者、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这里拥有世界最优质的烤烟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卷烟企业,是闻名遐迩的云烟之乡。

红塔区是中国西南地区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枢纽和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门户。红塔区拥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近年来先后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全国“长安杯”,全国平安畅通县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

新中国成立前,红塔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产值占比不高。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塔区70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勇拼搏、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四、人均GDP排名全省第一的成绩。其中,2007年实现经济5年翻番,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

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瓦庆超介绍,近年来,红塔区充分发挥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核心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逐步形成了卷烟及配套、钢铁及压延加工、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集群。

绿色农业加快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79个、家庭农场28户、市级农业庄园4个,滇雪粮油升级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依托高新区和研和、红塔工业园区,先后建成全省重要的三七、生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蓝晶科技、汇龙科技茁壮成长,建成数控机床产业园,整合玉昆、汇溪、福玉3户钢铁企业组建玉溪钢铁集团,成效凸显。

新兴产业繁荣活跃。出台鼓励扶持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培育和引进云南盐业、大成方略等总部经济企业和项目41个,认定重点商务楼宇13个,实现地方税收5.9亿元;积极推进中国(西南)玉溪国际物流港建设,活发国际物流园、传化通力公路港等项目建成运营,现代物流产业经济带初步形成;旅游文化产业提速发展,接待游客从2012年的487.28万人次到2018年的135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9.08%。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许可事项156项、取消84项、调整95项;行政审批全面提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企业开办时间、项目审批时间实现减半,基本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一站式”惠民政务服务平台得到加强,340项许可服务事项办理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政务服务更加便民利民。

生态提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瓦庆超说,近年来,红塔区实施城市“北进西拓”,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促进城市扩容提质,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12年的26平方公里扩大到5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58.9%提高到71.31%。

新天地、红星美凯龙等综合体集中建设,城市棚户区、海绵城市、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等推进力度全面加强,建成了聂耳广场、出水口瀑布、柴家大山等一批城市公园,玉溪大河汇水分区、河道改造稳步推进,极大促进了红塔区城市发展进程。

高位推动“科教创新城、健康宜居城、生态园林城”3个行动规划编制工作;聚力推进玉溪高铁新城、玉溪科教创新城两个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玉溪科教创新城玉枕山片区项目全面动工建设,编制玉溪高铁新城片区城市设计、产业落位方案,完成核心区土地征收等前期工作。

2018年,城市道路126条、129.2千米,分别是2012年的8倍和7倍;通11个乡(街道)、104个村(社区)道路硬化率达100%,442个自然村通路率100%、硬化率90%;公园面积由2012年的255万平方米增加到2018的327.13万平方米,增长率:28.29%。

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清扫保洁机扫率达65%,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完成5个省级人居示范村、137个百千工程项目建设,村庄公厕覆盖率达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2%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0.1%,森林蓄积量378.6万立方,增加49.4万立方。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街道)8个、市级生态村62个,生态村创建率达93.9%。

红塔区先后被列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城市设计、国家城市双修等多个试点城市。以“玉溪大河”为特色、“聂耳精神”为品牌、“三乡文化”为底蕴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日益显现,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改善民生,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区居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068、16999元,年平均递增10%、11%。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18年与2012年相比,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从64.89%上升至90.3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9.7%,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6.19%。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进步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六,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8.5%,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成功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覆盖率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6%。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养老、医保、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区1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人口由1564户5580人减少至2户9人,贫困发生率由0.3%降至0.003%。

社会治理全面进步。2010年以来助力全市连续7次荣登“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连续12年保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2017年获得全国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成功申报全国法治县(市、区)。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率先全省破解“保留户口待遇”问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率达100%,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殡葬改革成效显著,实现四个100%目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党建引领,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瓦庆超说,近年来,红塔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建立健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测评制度,认真落实“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扎实推进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

开展“五个专项整治”工作,抓实党员队伍管理。开展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确保建强支部。扎实推进各领域党的组织建设,确保走在全省前列。

扎实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实施“红色阵地”服务群建设行动,建设“1+11+N”党群服务中心联盟。全力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职能职责、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待遇实施等制度。

建立社会购买服务项目库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孵化培育出“义工联”、“新媒体专委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因地制宜探索“红色物业”服务模式,加强公租房小区、老旧小区治理。整合资金3100万元建成261个村(居)民小组党员活动室。投入资金2455.6万元在60村(社区)实施开展股份合作经济工作项目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保障投入。投入8190万元用于保障和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每年配套970万元用于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日常运行管理。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