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兴,则经济兴。今年以来,红河州工业经济呈现出“企稳回升、逐月逐季向好”的可喜局面。1至11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
作为全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是过去30多年来撑起红河经济奔腾的第一动力。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走向深入,但工业增加值仍是全州生产总值的中流砥柱。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工业经济的表现决定着红河经济的转型速度和质量。
今年以来,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红河州委、州政府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州工业经济逆势而上,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有活力的“新气质”。
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0.7%,3.2%,5.0%,6.0%,7.5%,7.9%,8.6%,9.7%,10.4%……今年1月以来,红河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拉出了漂亮的“√”形轨迹。
全州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面子”好看,缘于“里子”的优化调整。新产业、新主体等新动能,开始成为全州工业企稳回升的新引擎,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今年7月,红河州首条液晶电视面板生产线在红河综合保税区投产。“预计今年产值可达8亿多美元。”生产企业以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国堂介绍,5个主营项目中的平板电脑、液晶电视、集成电路3个板块项目已相继投产,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印度、中东等国际国内市场,“计划明年3月前实现全部达产,总产值有望突破18亿美元。”
在弥勒工业园区,目前国内从事灯盏花系列药品生产的企业中规模最大、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制药企业弥勒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自2015年投产以来,其发展步伐令人瞩目。“今年产能同比增加了25%。”公司副总经理林海涛话语里对未来充满自信,“按照公司规划,到2022年公司将建成集药品、食品、云南特色植物深加工一体的大健康综合产业园,年销售收入将达20亿元。”
一批未来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高大上”工业重点项目相继落户红河,为红河工业注入了澎湃新动力。
从新产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拉动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达1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增长贡献日益凸显。
从新主体看,红河州加快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三大平台优势,放大政策效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产业集群。智能电视、液晶显示器、3D打印科技、生物制药……以惠科集团、以晴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带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入驻红河。
统计显示,2016年红河州新增纳规入统的4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占全州的比重为13.5%,拉动全州增长14.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州工业增长的新增主力。
降低成本、扩销促产新举惠及众多企业
加速蓄积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放松。
“公司今年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云铝润鑫公司副总经理杨万章兴奋地说。位于蒙自经开区的云铝润鑫公司一直是红河州内数一数二的用电大户,单电费一项就占到生产成本比重的48.36%。今年得益于全州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的不断深入,1至10月公司节约用电成本就达6亿多元,极大缓解了公司生产经营压力。
到了年底,红河县迎来了新一轮的榨季,在红河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糖厂里,忙碌的生产线上正不停地挤压着源源而来的甘蔗,冒着热气的糖汁散发出浓浓的糖香,弥漫在广袤的蔗区。“通过州、县积极协调,受益于食糖收储政策和全省电子商务补助政策,极大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公司副总经理杨景介绍,上一个榨季公司获得了共256万元的补助资金,各项扶持政策提振着他们在新榨季攻坚克难,奋力走出产业“低谷”的信心和决心。
近些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压力陡增,红河州各家工业企业对此也感触尤深。近一年时间里,大家充分感受到了新变化:“政府在努力为我们省钱。”让众多企业“省钱”的,是红河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稳增长各项决策部署,坚定打出的一系列旨在降低成本、扩销促产的稳增长“组合拳”。
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与昆明铁路局沟通协调,从产品运输时限、价格上给予州内企业最大优惠。如今,从红河直达“两广”有色金属专列,让红河润鑫等相关企业运货产品在途时间由10天缩短至5天,有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不仅如此,开远车务段积极落实铁路运输价格体系调整的相关政策,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据介绍,今年1至11月红河州34家企业受益于铁路物流竞争性一口价运输的好政策,预计全年节约物流成本达6000多万元。
州工信委负责人介绍,今年1至10月,单降低用电成本一项就为全州生产企业节约15.29亿元,72户工业企业得以享受省、州扩销促产资金补助。
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狠抓工作落实
年初,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红河工业也避免不了“倒春寒”:烟草工业下滑,全州工业品单月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下跌,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三成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面对困难,红河州决策者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事在人为”的理念:以对标看齐、冲锋冲刺、决战决胜的姿态,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狠抓工作落实。
引优“增量”。按照“大树移栽、见苗浇水”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产业链专业化集聚、上下游配套和高端化发展。同时,为保证重点项目迅速落地,推广“会议协调、并联审批、互不前置、负面清单管理”的行政审批服务模式,除了在强化土地和资金等核心要素保障方面着力甚多,加大政企银对接、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外,还通过实施州级、县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责任制、联系重点企业工作制、部门跟踪服务制、一月一督查一通报等工作机制,让一切措施落到实处,刷新出了一个又一个“红河速度”。
从破土动工到首批产品顺利下线仅用了半年时间,高新技术企业惠科集团在红河落地项目再次刷新加快发展的“红河速度”,成为红河为项目落地摁下“快进键”的生动投影。据统计,1月至10月,全州新开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招商项目达80个。
提质“存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主动谋划,精准发力。推动煤炭去产能、减产量“不含糊”,截至目前,引导有序退出类11对矿井、化解产能79万吨/年,压缩规模建设 4对矿井、缩减规模36万吨。降成本、不“补短板”力道足,全州上下积极面对工业经济成本上升、价格下降、亏损加大等诸多困难,以创新政策、优化服务为抓手,相继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助力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在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作用下,充分挖掘企业发展潜力,有力拉动了全州工业扭转不利态势,实现了稳中有进。
“各级帮扶优惠政策的快速落地,为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发展时间。” 云铝润鑫公司副总经理杨万章颇为感触地说,今年得益于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的回暖和政府降成本政策的有力推动,公司今年全年不仅老生产线满产运营,新的生产线国际首条大型曲面惰性阴极示范生产线也于近日通过验收并投入生产。
随着红河州简政放权、电价体制改革、铁路运输价格下浮、企业减税减负等改革的扎实推进,改革红利稳步释放,全州工业经济加速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筑牢企稳回升的基础。据悉,预计全年,红河州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确保完成10%的增速目标,力争完成10.5%。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