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栗坡县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立即调整、行为坚决纠正、做法彻底摒弃,把群众关心关注的一桩桩“小事”当作“大事”来解决,抓住问题“牛鼻子”做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整改“大文章”。
“小企业”促“大转型”。前不久,在国家体育馆第11届“大爱无国界——用爱助力奔跑”国际义卖活动现场,麻栗坡县展示了石斛、草果、粽子、八角、咖啡、三七、花米饭、古树茶、圆紫山药粉等优质农特产品及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祖母绿系列精深加工品特色食品等,受到广大客商青睐。产业如何转型?如何做大做强农村产业?如何强农业、富农民、强农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大问题”急需解决。麻栗坡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推进“麻品入京”“麻品入沪”“沪企入麻”工程,采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小切口”破“大难题”。“吃的穿的够不够?安居住房稳不稳?群众看病难不难?孩子上学有没有保障?”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把脱贫攻坚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找准“两不愁三保障”的“小切口”,在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上想办法,在搞活村级集体经济上做文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现在家里什么都不缺了,就是旱季时不时的会断水。”董干镇城寨村民小组贫困户陆荣全说。因该村地势高水源点低,虽然经过地方政府多次论证,但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县委政府把这项群众急盼之事提上议事日程,经过科学论证,成功立项实施了总投资1430万元的自然能提水工程项目,从海拔672米的马标河取水提到1431米的高位水池,垂直高度达759米,日提水量达1000立方米。项目竣工后,彻底解决了该片区667户2822人饮水安全和1500亩耕地灌溉用水问题,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30户963人。
“小集市”展“大活力”。“越南兄弟,又来拉货了……”董干镇马崩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仁兴看到越南同胞到边民互市点马崩街进货时打招呼问道。马崩街是麻栗坡县开放较早的边民互市点,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发展缓慢。董干镇大力引进外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到马崩街“落户”,“做活”边贸。像马崩街这样的边贸“小集市”,麻栗坡县还有13个,活力逐步显现。边贸“小集市”怎么搞?如何做大做强?管理重点难点在哪?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主题教育期间,县乡各级党组织就上述问题进行检视整改,全面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推动“小集市”边贸快速健康发展。今年1至10月,麻栗坡县14个边境集市实现边贸进出口总额达41.4亿元。
“小心愿”推“大项目”。如何解决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如何让“大项目”落地见效?如何推进民生工程?麻栗坡县各级领导班子迅速检视整改,在“大项目”上加大远中近期民生工程推进力度,投入资金6.6亿元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投资1.4亿余元建设县中医院,投资1182万元建设一批城乡敬老院等,成功建成箐边、东油等水库,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的“心愿”。
“小习惯”出“大成效”。为了改变农村群众的不良卫生习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麻栗坡县大力开展“寨子清洁·我家干净·村庄美丽”整治行动,随时可以看到党员干部职工在农户家中讲政策、做示范。广大党员干部聚焦脱贫攻坚“短板”,指导农户从卫生习惯这样的“小习惯”改起,改出了人居环境整治的“大成效”:全县1963个村庄,1847个建了垃圾收集处理池,建成村级公共卫生厕所122个,卫生户厕2.2万个,有机肥收集池7536个,农户家干净整齐了,村容村貌美了,群众的笑容也多了。
“小政策”保“大民生”。“大姐,你在马崩小学煮饭算就地就近就业,按照县里出台的“1·3·6”激励政策,每天你有3元钱的就业补助,学校发给你10个月的工资,政府还要发给你10个月的就业补助,10个月按300天计算,应该补助900块钱,我已帮你申报了......”全县党员干部围绕各族群众应该享受的“小政策”找差距、促整改,保障民生、惠民利民。目前全县仅“1·3·6”就地就近就业激励、异地就业人员交通补贴这两项“小政策”就兑现了774.6万元,同时兑补57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奖补资金1530.6万元,19361户贫困户绑定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277户贫困户的3870余亩土地实现租赁流转,“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吸纳国有和非公企业帮扶资金1304万元,1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近进厂务工增收。
“小招数”转“大作风”。依托“麻栗坡视频资源平台”,对全县各行各业1万余普通党员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利用中国移动和商务直播平台,多渠道多方式直播培训内容,让外出流动党员、生病住院党员同步参加培训,着力解决农村党员参加培训难、讲师送教下乡难、流动党员学习难的问题,节约培训成本近300万元。(龙正勇 张雯铭 王正委)
![]()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