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南绥江:依托优势资源打造旅游扶贫项目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2016/11/25

人民网绥江11月24日电 (薛丹)沿着江边一路向东,过了绥江县城不远,便是会仪,这个国土面积100余平方公里的乡镇,后年要摘掉“穷帽子”。

盘着峰顶山的路向上,可远眺金沙江,风景独好。助农脱贫得让百姓安居,住得安稳才好发展产业。当地党委政府谋发展,脱贫困的思路正是围绕着一山、一水而来。

“白墙、灰瓦、窗线条、两头翘”的统一标准,会仪村村民朱国武家的准新房有着浓郁的川南民居风格,看着这栋两层楼房,他打心眼里高兴,再过不久,他们一家就能搬进去。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扶贫的工作思路叫做“房屋建设在山水间,产业发展在房周边”。守着这番山水,开发乡村休闲观光游再合适不过。朱国武也对未来有着不少期许:“将来把二楼的房间改造成客房提供给游客,不用出去打工就用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没有“龙头”的拉动不易。2013年,县里通过招商引资,一家名为瑞鸿生态园艺工程的公司入驻峰顶山开发,随即便流转了当地1450亩土地,建起了规模出栏500头肉牛的养殖场和生态养鸡场,经济林木种下了49万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旅游庄园,可日接待百名游客。

42岁的村民朱汝银把土地租给了公司,又到养殖场打工,挣到了双倍收入。她说,租地30元一亩,打工50元一天,加上其他养殖和种植的收入,日子过得幸福。“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农户贷款、政府贴息、企业代养”的双重模式,让当地和朱汝银一样的群众实现了创收致富。

与会仪镇相邻的中城镇有个夫人坝,那里流传着明代“改土归流”后山村女子成皇妃的传说、“周家拳”的励志传奇等故事,具有浓郁的古朴人文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从今年开始,县里投入资金建设“夫人坝古朴文化园”。说是文化园,其实也是该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包含了交通改善、配套完善、环境提升、民居打造等建设内容,涉及居民41户166人,其中25户92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李宗卫带着记者边走边聊:“夫人坝的特色民居全是纯木结构,依山傍水而建的同时,又完好地保存了农田、森林、溪流与村落的配套。”为了保证工程进度,20余名镇干部职工和8名村干部长期驻守,李宗卫也是其中之一。此外,政府还从周边招募了10余名木匠帮助群众设计修建新房,200多名民工多点同步施工。“年底前就要全部建设完工并搬迁入住,压力挺大。”身患痛风,走路有些一瘸一拐的李宗卫说,没有干部的脱皮,哪儿有群众的脱贫,这是要求,也是责任。

目前,文化园道路、广场、人行驿道等基础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乡村旅游景点也已靓影初显。看到正在建房的村民周克尧,记者正打算采访,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原因是他要赶着上厨师培训班了,带着好奇,记者也一同前往。

红烧肉,三色肉丸、蚂蚁上树……一个个热腾腾的菜品相继被端上了餐桌,它们均出自村民之手。11月9日开始,绥江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项目第十九期培训班开班,48位当地学员戴上高帽,颠起了大勺。几日下来,收获不少。

村民周高富开心地说,通过学习,自己的烹饪技术可是大有长进。“米粉蒸肉、麻婆豆腐、酸菜鱼是我的拿手菜,你要不信,等我再练练手,过几天来让你尝尝。”

“授课厨师从四川、昭通等地请来,培训不收学员一分钱,毕业以后还颁发资格证。”县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办公室主任熊剑说,文化园建好了,村民们也有了一技之长。当地的好风景和农家乐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话毕,还将村民们认真学习的照片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给他们点赞。

县扶贫办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作为绥江县精准扶贫的项目之一,旅游扶贫将依托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三大景区和六个乡村风情园,扶持发展旅游示范户,扶持发展旅游服务业、家庭手工业,促进贫困群众创业就业,确保持他们续致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