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合肥市将打造“10分钟健身圈”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合肥在线2016/12/30

  到2020年,合肥市城市及农村社区普遍建成“10分钟健身圈”;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10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四季品牌”;公益性体育场馆试行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12月29日,合肥市政府第79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合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下称“计划”),透露出关于全民健身的一系列好消息。

  目标410万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

  根据《计划》,到2020年,合肥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10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3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30亿元。实施“全民健身+互联网”计划、建立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常住人口数的万分之二十。

  健身场地打造社区10分钟健身圈

  全民健身离不开健身场地,《计划》提出,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全民健身设施“四级”网络和社区10分钟健身圈,注重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增加残疾人体育运动设施、器材。

  市本级建成使用瑶海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规划建设市球类健身馆、经开区全民健身中心、合肥市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合肥市水上训练基地,打造1到2个体育公园,改扩建市级体育场馆,引进社会资本建设专业化体育场馆。

  《计划》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全民健身设施的配建标准,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

  完善合肥市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研究制定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相关政策,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

  健身活动打造体育赛事“四季品牌”

  《计划》表示,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登山、游泳、球类、自行车、轮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帆船、击剑、赛车、马术、航空、电子竞技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健身气功、 太极拳、棋类、射箭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鼓励挖掘、整理、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在打造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上,《计划》提出,构建水陆空立体化赛事活动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四季品牌”,形成“一县一区多品”的全民健身活动格局。精心组织合肥国际马拉松、世界铁人三项赛、环巢湖全国自行车公开赛暨国际骑游大会、中日韩三国围棋赛、元旦越野赛等品牌赛事,不断提升赛事品质、丰富活动内容、累积项目文化、 厚植发展潜力。

  在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方面,《计划》要求,乡镇、街道(大社区)每年都要组织易于参加、趣味性强的全民健身活动;市及各县(市、区、 开发区)定期举办综合性运动会,适时举办残疾人、职工、中小学生、老年人、妇女儿童等人群运动会及各行业系统运动会;积极倡导和支持楼宇运动会、邻里健身节、亲子运动会等社区、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行政村每年应组织开展1场以上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

  健身大数据 为群众提供个性健身指导

  实施“全民健身+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合肥全民健身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建设全民健身管理资源库、服务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全民健身相关指标、任务进行及时分析和综合评价,提高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决策水平,促进群众科学健身意识、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健身激励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

  《计划》提出,公益性体育场馆试行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鼓励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等的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运用,引导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民健身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计划》称,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加快全民健身相关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保险产品,为举办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全面风险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