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前三季度蚌埠市“四大产业”不断向高端迈进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新闻网2016/11/09

  国产手机离不开国内新材料、新技术的进步,沿着手机产业链向上回溯,您会发现蚌埠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的身影。

  前不久,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完美对接。这举世瞩目的“太空之吻”也离不开“蚌埠智造”的助力。

  这仅仅是我市“四大产业”不断向高端迈进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硅基产业等“四大产业”增速好于预期、居全省前列,新型产业链快速崛起,新经济活力迸发,提振蚌埠信心。

  瞄准新技术 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0.33毫米、0.2毫米、0.15毫米,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再次刷新了中国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的生产纪录,实现了“超薄”到“极薄”的跨越。而这也支撑着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高端需求。

  “五六年前购买一台50英寸的液晶电视要多少钱?”

  “一万元左右,为什么那么贵?就因为玻璃全部是进口的。”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0.33毫米超薄玻璃成功下线以后,我国浮法玻璃就实现了由传统领域向电子信息显示领域的跨越,打破了国外对电子信息领域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这对整个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深具意义。

  如今,蚌埠玻璃已经带领“中国玻璃军团”从“追赶型”变为“领跑型”,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话语权,最终惠及广大消费者。市场上,一台50英寸的液晶电视价格在四千元左右。

  玻璃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是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的一角。

  经过我市培育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市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主角。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3.2%,居全省第一。”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242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达22.3%。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708.8亿元,同比增长27.3%,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三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据该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1.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产值12.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55.5%。我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711.4亿元,增长24.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51.0%。

  瞄准新业态 新型产业链快速崛起

  瞄准高端应用领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前不久,由蚌埠电子核心器件产业基地打造的EMCCD(电子倍增图像传感器)生产线,首次攻克了大面阵器件光刻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成为亚洲首条成功上线量产的生产线。

  而不久前的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完美对接,也离不开该基地的技术保障。正是由于该基地的核心集成电路,不仅保障着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还精确调控飞船太阳能帆板,为空间实验室对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我市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支持蚌埠建设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重要机遇,以龙子湖区、高新区为主战场,打造以新型显示产业链、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和特种玻璃三条完整的产业链为主线的发展体系。

  目前,首位产业呈现出链状延伸的良好状态,成功锻造了“超薄玻璃基板-导电膜玻璃-电容式触屏-功能片和模组-智能终端”的新型显示产业链和“蓝宝石基板-LED芯片-LED封装器件-LED节能产品”的LED产业链。

  与此同时,MEMS产业基地项目、高端测试仪、游戏动漫等领域也快速崛起。

  “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市统计局工业科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硅基产业快速发展,在一系列政策支撑和产业引导下,硅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进一步凸显。

  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硅基产业户数达119户,较去年同期增加27户,累计完成产值301.16亿元,同比增长23.0%,高于全市平均8.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的贡献率为20.6%,拉动规上工业增速3.0个百分点。全市108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875.2亿元,增长26.7%,居全省第二,高于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2.3个百分点。

  瞄准可持续 新经济活力迸发后劲十足

  活性新材料是当下世界范围内最热门的新材料之一。天成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产学研合作,研发出活性包装新材料技术,经过前期转化,产品已经量产投放市场。由于材料密封性好,且可以长时间和食品接触,因而以这种材料制作的食品包装袋,可有效延长食品药品保质期,减少防腐剂的使用量。掌握了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市场份额直接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八月实现销售额增长17.6%。

  这只是蚌埠工业良好势头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新经济是以技术进步、需求升级、资源要素条件变化为动力,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四新”为标志,以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等为主要方向的新的经济形态。

  新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近年来,我市紧扣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主线,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力,越来越多的龙头型、引领型、创新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角,经济增长的引擎。

  记者从市统计局了解到,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528.8亿元,同比增长10%,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三位。

  经济向提质增效转变。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节能调控政策,引导产业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238.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6.86%。这个成绩,证明了贯彻绿色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取得的成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