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澎湃起,扬帆启新程。
奋力开启“两个中心、两个全面”建设新征程的珠城大地,足音催人奋进。
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中争取优势、赢得主动,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蚌埠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蚌埠,必须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命根子”,抓住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
产业突破,竞进提质促跨越
3月21日下午,位于高新区中粮大道2011号的蚌埠兴科玻璃有限公司厂区内,一片繁忙。当天,该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背电极材料——钼合金背板玻璃,正在装箱,并将运抵德国Avancis太阳能公司。这是我国同类产品首批出口欧盟国家。
今年,蚌埠兴科玻璃有限公司与德国Avancis签订了75万平方米钼合金背板玻璃的国际订单。待我市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铜铟镓硒生产线投产后,计划年提供钼合金背板玻璃220万平方米,打造全球最大的钼合金背板玻璃生产基地,并实现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蚌埠制造”。
作为老工业基地,蚌埠有着多年来积淀的产业基础优势,但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优势并不等于胜势。
“蚌埠发展环境和沿海省市还有很大差距,高端人才落户的吸引力不强,政府服务理念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我市2017年一季度集中开工重点项目企业家座谈会上,一位企业家直言不讳。
2017年新年伊始,市委书记于勇就率我市党政代表团,赴省内先进芜湖考察学习,传递出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的奋进姿态和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自我警醒。
其实,蚌埠与芜湖相比,区域面积相当,芜湖为6026平方公里,蚌埠为595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相当,芜湖为384.8万人,蚌埠为376.3万人。但到2016年,芜湖的经济总量为2699.44亿元,是蚌埠的1.95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478.59亿元,工业体量比蚌埠经济总量还大。
目前,芜湖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954个,省“大新专”项目新开工232个,包括奇瑞新能源汽车、万基大健康产业园等等。芜湖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飞猛进,太赫兹芯片、肺动脉高压创新药物产业化、量子通信等先导性产业正在加速布局。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天,我们再也不能抱着“老子当年也阔过”的阿Q心理,沉湎于过去“蚌老二”的辉煌而无法自拔。“要实现‘两个中心、两个全面’的目标,必须在更大的坐标系中立标杆、找定位,南边要向合肥、芜湖对标,北边要向徐州对标,通过对标先进找差距、鼓劲加压快发展,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这些地方有的与我们情况相似但发展更快,有的却“甩了我们好几条街”。然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快速发展都是产业在撑腰,他们经济的大提速都是依托产业的大发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16年,徐州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10.3亿元,合肥是2269.1亿元,芜湖是1478.59亿元。而蚌埠只有743.2亿元,且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突出,龙头企业少,大项目少,知名品牌少等问题突出存在。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我们不必讳言离省内先进还有很大差距,更别说沿海发达城市。集聚大产业,不单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一份庄严的承诺,一份敢于担当的责任。要想超越别人,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大干实干苦干巧干,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城市突围,潮起扬帆正当时
走进高新区中科电力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高耸半空,中科人的光荣与梦想刻印其间——“创中国第一,世界唯一”。如今,中科电力人向梦想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去年8月,在湖南省长沙举办的2016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中科电力晋升全国500强企业!
2013年,中科电力集团落户蚌埠,2014年开工建设,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当年纳税,体现了项目建设的“蚌埠速度”。回首这几年的发展,中科电力集团董事长王小飞仍然为他当时落户蚌埠的选择而欣喜:“对企业来说,发展环境与发展战略一样重要。蚌埠充满活力,产业发展风头正劲。”
作为一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从来都是蚌埠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蚌埠的辉煌与荣辱,都与工业经济的沉浮息息相关。“工业突破”,成为一代又一代蚌埠人挥之不去的情怀、矢志不渝的追求。
今天的蚌埠,迎来了再次腾飞的关键节点。风疾浪高,当乘势而上、击楫勇进。
审时度势,蚌埠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看全球,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异军突起,与农业、工业等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发展动能衰退,新动能加速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标志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中流砥柱。
在建成“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新的伟大征程中,蚌埠能不能抓住机遇,在新一轮发展中始终占有先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按下产业发展“快进键”,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提升蚌埠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发展也是如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
结合蚌埠实际,如何做强创新平台,紧抓领军企业、重点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四大环节,依托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电科40、41所、兵器工业集团214所等科研院所,实施一些科技重大专项?如何加速成果转化,用好1亿元专项资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如何强化创新合作,完善需求对接和管理机制,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科技协同创新、联合应急救援、国防教育场所建设等方面拓展广度和深度?如何营造创新环境,加快合芜蚌人才金港、蚌埠人才特区建设?……这些,都需要我们以行动作答。
集聚大产业,盘活存量事关根基。盘活存量就要拿出管用措施帮助现有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等实际问题与困难,引导和激励企业推进技改、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我市调整优化“1+2+N”工业发展政策;出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施办法》;出台降成本政策措施“35条”;建立工业经济运行例会、督办、通报制度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条条都是“真金白银”。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制定出帮扶的政策措施,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层层落到实处、事事务求实效。
集聚大产业,扩大增量至关重要。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扩大增量就要学习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舍得给利让利,以最大诚意、最好环境、最优服务吸引客商投资,瞄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同时加快园区升级步伐,突出招商重点,注重产业导向、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
集聚大产业,项目建设至为关键。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就是明天的效益。无论是盘活存量还是扩大增量、做大总量,无论是企业自身发展还是产业集群发展,离开了项目这个载体,都将失去依附。以钉钉子的精神抓项目,形成集群和规模,企业才会有更好的成长性,产业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蚌埠硅基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市委、市政府正深入实施“三重一创”建设工程,聚焦建设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市级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专用电子器件、创意文化、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抓实龙头企业引进、创新平台建设、支撑项目落地等关键之举,加快发展硅基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
蚌埠,这片产业发展的热土,注定将因这次谋动,而被历史瞩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蚌埠已经开启新的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