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不断扩大“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业务,加快“税融通”业务贷款发放,提高续贷过桥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效率逐步提高。
着力提速,做大总量。1—8月,全市新增“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贷款22.5亿元,服务企业和个人2440户,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30亿元的75%,在保余额达35.7亿元。新型政银担业务在保余额占全部担保业务的33.7%,新增贷款占全部担保新增贷款的43.1%。1—8月,全市已为192户企业新增“税融通”业务贷款6.14亿元,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12.5亿元的49.1%,增量居全省第4位,贷款余额6.17亿元。“税融通”业务服务企业户数占全部B级以上纳税人约6%。
着力提质,增强实力。继2014年设立注册资本3亿元的舒城县金龙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后,今年我市又新设立两家注册资本1亿元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分别为安徽霍山大别山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六安市叶集易汇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全市政策性担保机构达到11家。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实力不断壮大,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其中仅市本级就在去年向市担保增资1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增资3亿元。
着力扩面,优化服务。承接业务的金融机构在扩面。“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业务快速拓展,除新设立的叶集易汇担保公司以及新设立的招商银行六安分行外,全市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各家商业银行均开展了新型政银担合作。同时,全市已有19家商业银行开展了“税融通”业务。承办的业务在扩面。政策性担保机构单户2000万元以下业务已逐步纳入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各政策性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均在1.5%以下,其中“税融通”担保费率为1%。截至8月底,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84.5亿元,放大倍数3.3,平均担保费率为1.18%。
着力保障,发挥效应。为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我市相关部门联合制订印发了《六安市辖区工业企业政银担业务风险分担实施细则(试行)》,对纳入“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的工业企业,又明确将银行应承担20%部分的风险,再由本级政府承担50%。此外,在省担保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将创业担保贷款纳入“4321”风险分担体系,进一步发挥金融政策叠加的综合效应。同时,成立了由金融办、市财政局等8部门组成的六安市“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印发了《六安市“税融通”业务实施细则(试行)》,通过采取召开联席会议、专题协调推进会等措施,进一步压实部门职责,强化部门沟通协调,目前,部门合力已经形成,部门认识已经统一,业务量在迅速攀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