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傍晚,华灯初上,尽管室外有了些许的凉意,但太和县胡总镇胡总村的文化广场上依然热闹异常。明亮的路灯下,有打篮球的,跳舞的,休闲聊天的,也有绕着广场健步走的,一派祥和兴盛。
2019年春季以来,随着全县各乡镇基层基本共建共享工程的投入使用,太和县乡村文化建设空前兴盛。村民中喜欢跳舞的,健身的,打球的,读书的,看报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农民运动会、篮球比赛、文艺汇演、知识讲座、技艺培训、节日文艺晚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乡风文明之花盛开在全县314个村委会和社区。
村村有广场,人人能健身
以阮桥镇为例,该镇距离县城29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不靠近国道也不靠近省道。在太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的支持和指导下,目前,全镇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9个行政村共建有农民文化大舞台17个,大小公园、广场、游园55个。不仅实现了村村有文体广场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而且新式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礼堂、棋牌室、信息共享室、图书借阅室、室内大舞台等设施完备,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健身场所,并在农闲时节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自娱自乐。
“自从有了文化广场,这里白天夜晚都热闹,唱歌的唱戏的跳舞的,没事就想来转转。”村民张峰侠笑着说。在阮桥镇,“我锻炼,我快乐”的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镇政府每年都在辖区的9个村委会分别举办春季和冬季农民运动会,并要求各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篮球、拔河、跳绳、象棋、掼蛋、羽毛球、健步走、广场舞等项目。
全民健身人人参与,健康生活家家受益。阮桥镇几乎每个文体广场旁边都建有公厕、游园,一到傍晚,村民们都自发到广场上跳舞、休闲、健身。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得到系统的身体锻炼,也能经常欣赏到农民村晚、送戏送电影下乡、广场舞比赛、文艺展演等,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文化服务中心乐趣多
2019年8月8日下午,赵集乡第二届广场舞大赛在王油坊村文化服务中心举行。群众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全乡9个村共有14支广场舞队参加比赛。其中,仅草北村就组织了3支广场舞队,不顾天气炎热,前来参赛。比赛于下午四点半在室外广场正式开始,似火的骄阳,也阻拦不了人们参与健身的愿望。舞台上,是铿锵的舞曲,矫健的舞步;舞台下,是热情的各村啦啦队,是冒着炎热前来观赛的周边村庄的百姓。舞蹈队队员中既有60多岁的大妈,也有十多岁的少年儿童。她们用优美动人的舞姿表达生活的幸福,表达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心愿。最终,经过激烈比拼,赵集村“中国红”舞蹈队夺得冠军。
赵集乡综合文化站站长陈磊表示,自从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以来,各村的广场舞队如春天的鲜花一样次第绽放。通过举办广场舞比赛,各村舞蹈队既交流了经验,建立了联系,又增进了友谊。下一步,文化站将邀请县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对各村舞蹈队进行辅导,着力提升村民的舞蹈水平。
夜幕降临、明灯高照,太和县赵集乡文化服务中心的文体广场上,一群妇女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流行的广场舞为乡村的夜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室外练习有场地,室内学习也有地方。在该乡文化服务中心一楼的培训室里,有一块大电子屏幕,除了户外活动,广场舞队队员们平日里就在这里学习。“俺们要是学新舞蹈,练习新动作,就会先聚在这里看视频。”广场舞队队长魏琴说,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的建成给她们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活动场所,业余文化生活的质量得到提升。
赵集乡文化服务中心给周边村民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二楼的书画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三楼的“四九起义纪念馆”、“乡愁农耕文化专题展馆”两个主题展馆都已经投入使用,村民在农忙之余,都会来这里学习、娱乐,尤其是书画展览室里的作品,大都是出自当地村民之手。
笔者在展览室看到,“太和文化南区迎国庆书画作品展”正在展出,书法作品涵盖行、草、楷、隶书等,绘画作品包括山水、花草、人物等。赵集乡综合文化站以前也举办过书画作品展,但由于条件有限,展览时间短、环境也差,效果并不好,如今文化服务中心特地开辟出这样的空间,给书画爱好者尽情创作提供了契机。
赵集乡文化服务中心只是太和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缩影,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太和县目前已建成运营镇级文化服务中心28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241个。
太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镇村两级文化服务中心投入常态化运营后,持续加强硬件设施投入,着力提升软件管理水平,双管齐下,切实做到建好管好又用好,让村民读书看报、健身娱乐、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参与到农村文体活动中来,从而有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闫永世 刘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