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是城市最美会客厅,人人都是招商大使。”——位于新都区的泥巴沱森林公园,这幅标语格外引人注意。
没错,新都区干脆把投促局搬进了公园。现在,“逛公园、谈项目、吃火锅”的招商“三部曲”在这座新“城市会客厅”不断奏响:绿色生态来了,市民游客来了,精品项目来了,商业价值也来了。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明确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近两年来,成都给出了怎样的“成都经验”?讲出了怎样的“成都故事”?1月11日,一年一度的观摩拉练如期而至,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个新精彩呈现眼前……
筑景
绿色服务可感可及
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和三五朋友晒着太阳拉家常,享受着惬意的周末时光——这是位于武侯区金江公园“江安草堂”的一幕。
金江公园位于武侯区江安河东侧,北至永康路,南至金岛度假村,西至江安河,东至草金路,规划总面积约52公顷。其中“江安草堂”延续川西民居的风格,将原有农家乐进行提升改造,保留乡土树种,打造了可供居民休闲聚会的场所。
一旁,金江河潺潺流过,推窗开门皆成景。着力做好“水文章”,正是金江公园的一大特色。据武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金江公园在确保实现水系、道路、绿化“三通”的基础上,结合武侯文化、历史和景观特点,根据每条河流的实际情况,着力提升滨水区域城市品质、河道防洪标准、水系调蓄能力,恢复了河流生态功能。
不仅如此,城市“慢行系统”也进行了有机植入,餐厅、咖啡馆、汉服体验店等多元业态也在此呈现,一幅百水润城、水清岸绿、安居乐业的宜居画面正徐徐铺开。
“从这里上船!”来到天府新区麓湖社区,在社区负责人的招呼下,我们乘坐“水上巴士”在天府新区麓湖社区观摩了一圈。泛舟湖上,微风拂面,湖里水质清澈。两岸风景如画,极具设计感的房屋掩映在树林之中,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场景。
天府新区麓湖公园规划总面积765公顷。据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在原有良好生态本底基础上,按照ETC规划理念,对社区进行公园城市内涵式改造与提升,打造有质量、有活力、有品位、有温度的综合性、国际化公园社区。
沿着社区漫步,公园沿水沿绿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栈道体系和慢行体系,实现了公园社区与公园片区、城市大公园互连互通,使市民在公园里可休憩、可玩耍,真正实现了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
成势
空间创造更大价值
藏身金牛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核心区,涵盖极具科技感的展览馆与436文创空间,风景优美的城市公园旁,TOD地下商业空间迎接着无数来这里欢度周末的游人……在金牛区新金牛公园,城市街区公园场景已然成形。
2018年底,公园一侧龙湖天街的商家入驻率只有20%;到了今年年初,商家入驻率已提高至60%——实现快速跃升的“法宝”,正是老旧街区的提档升级和文创产业的不断引入。
据金牛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金牛大道沿线文化资源成链,生态绿地串联的突出优势,金牛区通过“政府主导投建+企业主动认建”的模式,吸引龙湖集团出资参与公园景观建设。同时,通过引入“436”文创机构,金牛区利用公园2000平方米地下空间打造成都首个TOD文创商业综合体项目,构建“文化珠链、公园簇群”的TOD文创商圈,用筑景聚势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平衡公园项目建设,推动了生态价值充分转化和经济效益最大提升。
如今,在新金牛公园,436文创园区+全省首个工业设计创意馆+公园文创TOD“遇绘”的“一园一馆一商业”模式正书写着“公园+文创”的新发展路径。
不远处的成华区二仙桥也正在成都奋力建设国家级文创产业发展区的进程中脱胎换骨,上演着现代文创新空间的蝶变大戏。
东郊记忆、禾创药业仓库、107仓库、103仓库、华西混凝土供应站……曾几何时,二仙桥片区铁轨纵横、工厂林立、仓库遍布。随着近年来成华区抢抓中优战略和公园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公园城市多元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走进二仙桥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房”。2017年底,完美世界控股集团西南总部正式入驻成华,位于二仙桥西片区、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禾创药业仓库,就是该集团与成华区合作的重磅文创项目完美文创公园的选址地。
经过一年多的打造,在其沉淀厚重历史的“红砖墙”内,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入驻这里。一个以“文创”为核心,以“游戏、影视、音乐、教育”为主要业态,以“文创公园+产业高地+创新社区+工业遗产”为共生模式的产城生态体系在完美文创公园得以完美呈现。
聚人
人才人气加速集聚
原本备受欢迎的香香巷,如今在附近多了两条同名小巷:香香2巷和香香3巷,通过打通街区的“毛细血管”,实现了望平街、天祥街到滨水公共空间的“无缝贯通”。故事馆、网红书店、剧社茶馆、网红店集合街区……曾经的猛追湾俨然已是一片“新颜”。
成华区政府党组成员、成都龙潭总部新城管理委员会主任余雅宾认为,这正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取得的成绩。她介绍说,猛追湾按照“设计、施工、运营”全链条商业化逻辑,由专业化公司会同成华大力实施优质资源“收、租、引”,并由专业化公司对收储载体整体实施资产管理、运营管理、项目招引、业态管控等工作。“这样一来,就真正紧紧扣住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打造原则,商圈的商业价值也焕发生机。”余雅宾说,现在,部分铺面租金实现10倍增长,商业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群众也纷纷反映:水的味道好了,空气的味道新了,生活的味道浓了。
这是锦江公园成华段的一隅。目前,成华区通过交通重组、场景营造、业态升级、品牌塑造等举措,已将新华桥至东风桥长1.4公里的望平滨水公共空间建成为锦江公园首个慢行街区示范段。
从新华桥出发,沿着锦江行走,一路上没有机动车辆驶入,人行步道宽敞整洁,书店、咖啡馆、花店分布于道路一侧,漫步其中,自在畅快。不少市民沿着河边散步、看书、喝茶,享受着惬意的午后时光。
同样毗邻锦江的望江楼公园则通过拆围增景与场景营造,吸引了更多人流。
开敞通透、层次丰富、展现川西园林特色和望江楼公园特色——从项目启动之初,路线就已明确。去年9月起,历经2个月的改造提升,围墙边阻碍视线的竹类和杂乱植物得以移除,通透大气的生态空间与市民相见。
更宽,更便利;更绿,更好玩。在望江楼公园竹艺小院,是与多所高校以及竹产品加工企业、竹文创企业联合打造的竹产品研发展示、竹文化创意交流等多元复合场景;在竹盆景体验中心,竹石盆景和制作体验、养护讲座、技术培训和亲子活动,让市民在这里得到寓教于乐的体验……
可游玩的地方多了,可游玩的项目丰富了,人流自然就来了。这样的变化还将继续在成都呈现:今年,成都将实施塔子山公园、新华公园、人民公园(二期)、苏坡公园和双桂公园的拆违增景工作,通过功能融合、业态提升,进一步推动实现价值转化。
兴业
价值转化提能增速
其乐融融的公园美景,如火如荼建设的人才公寓,优化企业服务的智慧中心……在新津县明珠公园,多个新业态新场景相得益彰,宜业宜居的产业型公园已经成形。
时间倒回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纯粹的工业制造区,“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的理念让传统工业园区的生硬面貌渐渐被生态公园融化。随着产业、文创、居住、商业、游憩等多元场景一一植入,明珠公园这座大型生态湿地和城市休闲公园开始发挥赋能产业、居住载体的功能,修复城市生态,缝合功能板块,实现由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
“公园赋能提升资产价值,目前已植入新业态新场景20余个,引入社会投资312亿元。”新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明珠公园内不仅有草木林立、错落有致、滨水驳岸的风景,人才公寓、商业配套、总部研发、政务服务、商务酒店五大产业板块也实现有机串联,正以“公园+”模式为核心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天府创智湾、天府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依托银隆、格力等龙头企业吸引人流、集聚人才,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锦江区东湖公园也在探索公园城市建设中摸出一条路子。来到东湖公园,迎面而来的不仅是清新的空气,还有道路两边多彩的植被以及融合了21世纪建筑技术与空间观念的理想派建筑。其中,因城市定制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而吸引全球目光的域上和美先锋剧场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超8000平方米的浸没式互动剧场被分割成168个演出空间,拉开一场蛮荒浪漫式的浸没戏剧探索。
人文,这一特质在东湖公园得到充分体现,也是留给参观者最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他们探寻美学价值、感受先锋艺术,体会品质公园的魅力。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公园内艺术馆、图书咖啡厅、展览厅一应俱全,讲座、展览、话剧接连上演……
以公园为生态本底,东湖公园按照传承天府文化、发展绿色经济、体现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建设思路,通过文化、旅游、商业结合,打造了一个人文成都、产业及城市街区相融合的公园街区。同时,以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东湖当代都市艺术群落为核心,公园内植入先锋剧场、域上和美艺术馆、艺术长廊等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推进多维场景复合叠加,以文创产业价值创造平衡生态建设投入,探索提升彰显公园城市核心价值的实践路径,初步呈现“一街一世界、一区一人文”的文创产业聚集地、文化消费新场景的公园城市新形态。
部门说
市公园城市局:
公园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明确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成都成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从探索到路径清晰,从起步到成绩初显。一年多的时间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成都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公园以优质绿色生态资源招引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创新“公园+”“绿色+”新产业体系、新经济业态和新消费场景,植入文体旅商设施154个、新业态场景224个,招引各类企业商家938户。如,临邛文博创意产业园以在地文化和消费场景创构提升区域价值;新津县明珠公园,通过公园赋能产业、居住载体,提升资产价值,植入新业态新场景20余个。
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也在不断夯实。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提供的一组数据,一年来,我市共完成增绿项目1141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52天,达287天,107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同时,推进锦江公园“九大行动”,锦城公园“筑景成势”,建成各级绿道822公里,累计建成3429公里。通过实施“绿道+”“公园+”模式,利用绿色开敞空间、地下空间培育文化创意、生活美学、体育运动等新兴业态,打造夜游锦江、沸腾小镇、百花小院、江滩公园等场景品牌100余个,建成“城市之眼”、香香巷、竹艺村、府河摄影公园等网红打卡点位120个。
区县说
成华区:突出三大品牌打造文创热土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转型发展实际,成华区坚持以“特色彰显、功能复合”引领多元场景打造,将铁轨、机车、厂房等极具辨识度的工业元素有机融入公园绿地,在工业遗址上打造文创新空间。
突出“夜游锦江”品牌,统筹实施锦江公园、天府锦城规划建设,一体化打造猛追湾市民休闲区滨水绿道、休闲空间和特色街区,加快塑造339梦想之塔、成华公园锦江之眼等文旅地标,精彩呈现猛追故事馆、望平牌坊等特色场景,率先采用“EPC+O”模式引入专业企业收储商业载体2.4万平方米。
突出“东郊文创”品牌,统筹推进15处工业遗存保护性再造、产业化改造、景区化营造,累计利用26万平方米保留建筑,吸引阿里巴巴现场娱乐等50余个优质项目聚集,陆续呈现大喜国际剧院、繁星戏剧村等高端文化场所,相继引进MUSE光影艺术展、英国《Q》杂志年度音乐盛典等国际性高热度展会现场。
突出“熊猫之都”品牌,依托大熊猫基地核心资源和熊猫星球龙头项目,统筹打造世界级熊猫保护示范地、文化策源地和国际旅游度假区。全面完成熊猫基地改扩建搬迁,发起成立全球首个“大熊猫”文旅发展联盟,建成投用熊猫广场等重大配套,先后引进雪松欢乐王国等文旅项目,集成打造熊猫科技文创中心和综合旅游配套,奋力建设四川大熊猫文旅品牌核心承载地和成都世界旅游名城首选目的地。
金牛区:构建全域公园景观体系
2019年,金牛区着力构建“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高标准打造“两轴两廊”天府艺术公园、茶花、北部新城等片区,新增公园绿地18个,逐步构建起全域公园景观体系。
在此过程中,金牛区创新“政府引导、政企合作、社会参与”机制,与企业合作建成新金牛公园、沙河源公园,实现片区价值、城市形象和群众获得感“三提升”;遵循“市场运作、商业逻辑、有机更新”理念,按照“社区+产业+生态+商旅”发展新模式,规划建设府河摄影公园,布局“一社一园一街一馆一站”五大消费场景,打造“吃住游购娱展”为一体的摄影文创基地;依托枣子巷临近中医药大学和宽窄巷子的文化优势,推进中医大及周边街巷有机更新和产业复兴,有序引导中医药文化资源和产业聚集,打造融入“天府锦城”的网红打卡新地标。
同时,金牛区还着力提升城市风貌品质,按照“一街一世界、一区一人文”思路统筹实施“增绿惠民、营城聚人、筑景成势、引商兴业”,不断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新都区:推动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新都区转变营城思维,打破城市建设传统路径,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引领城市发展新方向、重塑城市新价值的工作统揽,明确“建设公园城市、体现生态价值、传承天府文化、发展绿色经济”思路,将公园城市理念融会贯通到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全过程,着力推动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新都区高起点策划17个特色小镇和25个特色林盘聚落,打造乡村消费生态圈,引领乡村消费新潮流,构筑起经济发展新优势。同时,加快构建城园一体、绿轴串联的生态绿网,建成182公里香城绿道和7个城市生态公园,承载生态景观、休闲游憩、文化创意等复合功能,植入多元消费场景,创新发展生态性服务业,打造绿色消费生态圈。
在此基础上,新都区还着眼构筑 “绿色创新、高质高效”的经济支撑,促进招商引资成效提升,将投资促进服务机构整体迁入泥巴沱森林公园,把公园作为最美城市会客厅,形成 “逛公园、 谈项目、 吃火锅”三部曲。
新津县:探索“超级绿叶”的公园城市新津表达
新津县全面落实市委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系列部署,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着力打造最适合企业加速的产业生态、营造最适合工作交互的创新社区、呈现最适合场景创新的公园城市,积极探索“超级绿叶”的公园城市新津表达。
以融合化理念重塑公园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新津县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探索公园城市创新表达,按照“人城产”的逻辑遵循,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规划建设公园社区,推动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天府农博园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按照“农博引领+乡村振兴”的思路,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互动、文创文博文旅叠加、创新创业创投耦合;在梨花溪文化旅游区探索公园城市文创表达,按照“文创引领+全业融合”的策略路径,建设山水运动及休闲旅游目的地;在新津全域探索公园城市生态表达,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依托丰富的水系和湿地资源,塑造山水生态公园场景。
成都天府新区:聚焦“空间、生态、公共”三大属性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天府新区锚固70.1%的蓝绿空间,投资475亿元全面开展生态修复,统筹推进自然生态系统治理,有序实施白沙湖、十里香樟森林等177个重大生态工程,形成连片绿地湿地1.5万亩、河湖水体1.3万亩、城市森林绿地2.3万亩,建成生态绿道218公里,努力实现在城市里也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成都天府新区聚焦安全、自然、宜居、形态、产业5个维度,初步形成“1+5+36”公园城市规划体系,首创“城市设计附加图则+公园城市附加图则”双重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高度分区、山水通廊以及城市风貌、色彩、轮廓等的规划管控,着力塑造蓝绿交织、疏密有致的城市意境。
同时,坚持“兴业”为要,践行“公园+”“绿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以人脸识别等数字经济领先技术赋能实体消费场景构建,发挥会展博览、总部经济等产业的高聚合效应衍生培育新兴业态,形成主导产业赋能、多元业态共生的现代产业生态,既营造鸟语花香的公园城市场景,又构建业态多元的活力经济板块。
记者 张家华 王琳黎 曹凘源 吴怡霏
摄影 刘阳 制图 江蕊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