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21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获悉,泸州日前出台了《泸州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泸州将通过5年努力,使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显著提高,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大城泸州
为此,《方案》围绕 “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和“一提一创一培”(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明确了27条具体实施路径。
化解落后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方案》明确,泸州要采取促进绿色发展和搬迁改造以及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货币化力度等措施办法,到2017年,全市压减煤炭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20万吨等,商品住房库存规模比2015年底减少10%。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无效供给市场出清,经济效益处于西部先进水平。
为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方案》强调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素成本和企业经营性成本三大类成本,通过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在国家统一框架下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等方式,到2017年实体经济实现要素成本、税负成本、财务成本、物流成本等逐步下降。
泸州要补好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块短板”,到2017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万人左右,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公里,义务教育巩固率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在50.4%以上。其中要加快推进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隆黄铁路叙永至镇雄段、渝昆铁路等项目建设。
远眺泸州城区,江城、山城、森林之城尽收眼底。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泸州还有新“三大抓手”,即“一提一创一培”,相比于“三去一降一补”做减法,新“三大抓手”更强调做加法和乘法。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方案》要求全市要通过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型经济形态、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重点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泸州行动方案》,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制造、制造服务化、绿色制造、优质制造、集群制造等九大工程。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在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
《方案》还要求全市要通过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等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品牌。到201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进一步提高。
泸州还将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重点是加快实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开展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同时主动参与四川自贸区建设,争取设立泸州港综合保税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