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龙舞祈雨,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青石桥上的汉服女子,手触桥上龙头回眸留影,仿佛过桥就回到过去。
公园里画糖人的匠人,挥勺做龙形,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
在泸州人的生活中,龙就在身边,它并不陌生。硕果饱满的龙眼、二月二龙抬头的祈福、端午节的赛龙舟、石刻博物馆内的青龙石雕、使用至今的龙脑桥、龙舞雨坛彩龙……与其说泸州人爱龙,不如说寄情于龙,并致力于龙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发扬有关龙的精神。
东方活龙 将人的情感注入龙舞中
“我们叫龙舞,不是舞龙,我们更多的把人的情感注入到龙舞中,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舞神色。”据泸县文化馆副馆长、雨坛彩龙传承人谈燕介绍,泸州的龙文化发端于汉代,主要出现在祭祀中。在泸县,每逢传统节日都少不了泸州雨坛彩龙的表演,这一条从原泸县方洞镇雨坛乡“飞”出去的东方活龙,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最具泸州地方特色的龙文化代表。
雨坛彩龙亮相香港
追寻彩龙的由来,谈燕说,东汉时期,雨坛乡所在的地区属于丘陵地带,不靠山不靠水,乡民靠天吃饭。民间有了耍“草把龙”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龙舞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根据《泸县志》记载,雨坛因设坛求雨而得名,人们求雨而修雨坛寺,寺庙旁的山间有一大洞,名为龙洞。雨坛寺龙洞山从那时叫到今天,那一带也盛行耍“草把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人罗海清将“草把龙”改为布衣龙,到1919年,第一条彩龙出现在雨坛,并在罗氏家族中代代相传。
据了解,对于龙舞的传承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一度停舞。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欢庆解放出现了第一个耍龙灯的高峰期;改革开放后,民间各种龙灯恢复生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庆祝泸州建立省辖市十周年,泸县派出雨坛彩龙与女子龙灯队参加演出,博得各方赞誉。从此,泸县龙舞在川南地区崭露头角。2000年,泸县县委、县政府投入40万元,聘请当时的泸州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市川剧团等相关部门打造雨坛彩龙,直至2006年,雨坛彩龙受邀在人民大会堂《和谐阳光·百花芬芳》的晚会上表演,荣登“天下第一龙”宝座。2008年至2013年,雨坛彩龙先后到山东青岛、湖北、浙江宁波、达州等地参加展演,并荣获多项殊荣。2017年2月4日,泸州雨坛彩龙亮相由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和平友好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熊猫故里·锦绣四川——2017香港欢乐春节文化庙会”,获得香港同胞阵阵喝彩。
据了解,泸县龙舞种类繁多,火龙、水车龙、荷花龙、板凳龙等表演各具特色,但它的核心是龙与人、乐与情的高低和谐,最大限度展示了人民对龙的喜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