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优势产业潜力“掘”供给侧“深井”
——苍溪供给侧改革两上新闻联播的背后
去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观察四川苍溪:适应市场需求换来大市场》,展示苍溪县供给侧改革经验做法。今年3月9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我与总书记议国是求真务实开创发展新局面》再提苍溪可持续发展产业促供给侧改革良好做法。7个月之内,苍溪县供给侧改革为何两登央视新闻联播?——题记
4月5日,苍溪县东青镇寨山村,人们正忙着管护下地的中药材和猕猴桃等果树。
“以前我们这个时候可是忙着栽玉米、育秧苗!”村民杨俊生笑着说,“老观念不行,累死累活还没几个收成!”
拥有1050亩耕地的寨山村,今年有530亩土地改种了中药材、果树。这,正是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变化。
一“调”一“增”,看得见的好处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苍溪,原来的粮食种植面积高达92.86万亩。县委、县政府调研得知:山区县,机械化耕作难度大,粮食种植成本高、收益薄,甚至还出现种粮“倒贴”的情况。
“将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到我们的优势产业,让其发挥出最大效应。”县委书记张寿于早在2016年深化供给侧改革会上就作了强调。
随后,去低效产能、调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的供给侧改革加快了步伐。结合脱贫攻坚,39个乡镇的产业发展迅速向山地养殖、中药材种植、猕猴桃种植三个“百亿产业”聚集。
“我带头种了5亩丹参!”寨山村村主任王中荣笑着说,“以前种粮收益顶多3000元,今年到手的毛收入就是两万多元!”
产业结构“调”过来,农民的收入“调”了上去。增加农业附加值方面,苍溪更是新招频出。
“与其让花儿果儿闲挂在枝头呢,当然不如想法子增加农民的收入。”运山镇负责人如是说。
这个以办“梨芋节”“脆红李采摘节”出名的乡镇。以“办节”带红了乡村旅游,带红了农家乐,也带来了“票子”。
如今,苍溪县陵江镇有千亩金橘、石门乡有千亩水产、八庙镇有千亩莲田……乡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寻找到了增加农业附加值的切入点。
2016年,苍溪29亿元农业增加值的“大礼包”,让他们切实尝到了供给侧改革的甜头。
一“补”一“提”,强劲的竞争力
4月6日,在苍溪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大获蔬菜种植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全国劳模李万秀正在指导工人使用农药。用什么药、药量多少、怎样把控用药间隔期……她都讲得十分仔细。她身旁“残留农药检测室”的牌子更是醒目地挂在种植场办公室的头一间。
“多打一次药,收入就可能全泡汤!”李万秀笑着说。
供给侧改革以来,苍溪努力补齐自己基础设施较差、绿色环保意识不强这些短板。一“补”,不但强化了猕猴桃、雪梨、中药材这些主打产业的竞争力,苍溪元坝蔬菜还进入了广元城区市场
“这不再是靠数量说话的年代,而是靠品质说话的时代!”县长杨祖斌对苍溪县供给侧改革充满信心,“我们不但要补齐短板,还要站在战略高度提升我们的品质。”
苍溪特产梨与猕猴桃都有自己的科研所,并且技术水平不逊色全国任何一个县级科研部门。
“我们发展一批品种的同时,早就储备了一批新品‘待命’!”猕研所长何仕松自豪地说,“我们有义务为苍溪特产的品质领先保驾护航!”
一“培”一“创”,催生“百亿”远景
“我们每天加班生产,要赶在夏季之前,将罐装猕猴桃饮料发往全国各地!”县猕猴桃食品公司刘发云忙个不停。
他们生产的“梁公子“系列饮品,获四川省著名商标。
近年来,苍溪筑起省级开发区、工业园,一边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一边引领企业创一流品牌。目前,仅培育的猕猴桃加工企业就达12家,全国猕猴桃生产领域第一股自然得以花落苍溪。
“地方政府引领我们把农业上的优势产业直接转化为工业上的优势产品!”华朴董事长王贵对选定的事业很满意。如今,生产的猕猴桃酵素成为北上广保健品市场的“新宠”。
去年,苍溪全县猕猴桃产值直追30亿元。与此同时,山地养殖、中药材产业也“苗株”渐壮。山上的野草都可变成养殖饲料,就近取材的“温氏养殖”品牌效应聚集了近100名回乡创业者“抱团发展”。以罗汉果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果”。
“培”“创”并用,“补”“提”结合,“调”“增”相扣,苍溪县供给侧改革两上央视的背后,是持续发力的结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