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产业发展加速期、决战贫困攻坚期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凉山如何创新项目管理方式,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瓶颈制约”,提高项目建设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撬动凉山决战贫困、转型跨越,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是做好经济工作、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都需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在“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理念的支撑下,一系列重点工程陆续在凉山落地生根,改变着凉山的面貌: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为代表的成昆铁路复线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凉山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正式建成投产,改写了凉山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历史;实施彝家新寨整村推进501个;安宁河谷六县市42%以上的村民入住新村,改善民生被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造旅游首位产业,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竞演,让凉山在全国“火”了起来;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以来,让十余万贫困群众“挪穷窝”,从根本上解决了不适宜居住地区群众生存问题……
近年来,我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脱贫攻坚为统领,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狠抓投资稳增长,强化规划的谋划和实施。扎实做好重点项目规划,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储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突出重点项目对投资的示范带动和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全力推进我州发展新跨越,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文明和谐新凉山。
西昌钒钛产业园区
狠抓项目带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照规划,2013—2017年,全州实施了重点建设项目832个,规划总投资1.07万亿元,其中,2013—2017年规划投资6127亿元。
州发改委以项目为抓手,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统筹推进西昌经济圈、南部城镇群、大凉山特色优势产业带、文明和谐新木里四个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区际良性互动、多点多极支撑新格局。
项目带动,让我州基本实现基础设施有提升、产业发展上台阶、民生事业有进步、生态环境有改善,确保了2015年实现投资较2010年翻一番、力求到2017年达到1500亿元,为全州2017年GDP实现2500亿元提供强力支撑,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基础设施方面,我州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加强交通、城镇、园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为凉山“三级跳”提供重要保障。交通方面,按照“围绕西昌、对接成昆、突出北向、畅通南向、连接东西、完善路网、提升服务”的思路,逐步形成了对外通畅,对内通达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我州还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依托“一圈四群”城镇发展总体布局,加快建设攀西城镇群。同时,大力推进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我州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地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实施一批对当前有带动、对长远有支撑的重大项目。钒钛稀土是我州的优势资源,依托我州丰富的钒钛、稀土资源,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强钒钛钢铁、稀土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我州还积极发展铜镍采选冶炼业,加快发展铜镍精深加工和相关制造业,有效延伸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我州突出区域特色,以粮油、肉制品、果蔬类软饮料、丝业、医药、烟草为产业中心,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我州还围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机械铸造、汽车零部件、钢构加工、矿冶设备、电力电气设备等产业,形成装备和加工制造基地。
围绕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凉山首位产业的目标,过去5年,我州着力将西昌建成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大邛海、泸山、湿地及乡村旅游节点建设力度;围绕打造香格里拉旅游胜地,重点打造盐源泸沽湖、木里洛克九百里生态旅游景区景点……
同时,在项目的规划引领下,州发改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协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过去五年中,规划建设新村1215个、新农村综合体35个,惠及农户133061户,到2017年末安宁河谷六县市将有42%以上的村民入住新村。同时,实施彝家新寨建设958个,建设住房87274户,实施整村推进501个。
大项目带来大发展。2017年,我州直报的年度省重点项目27个,涉及总投资633.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8.6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6个,年内计划投资38.2亿元,新开工项目8个,加快前期项目3个。176个州级重点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616亿元,圆满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2018年,我州将一进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德昌和平水库、乌东德、溪洛渡、锦屏、杨房沟水电站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大宜宾—西昌—丽江铁路、S81德昌至会理高速公路、G7611都匀至香格里拉国家高速公路西昌至香格里拉段(西香高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
这些大项目,将继续推动凉山快速发展,砥砺前行。
德昌,着力打造“百亿级”凉山风电装备制造产业。
易地扶贫搬迁
既要“搬得出”更要“能致富”
“十三五”期间,我州仍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全州约有6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地方病多发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等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的移民扶贫,是这些地区群众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
雷波县汶水镇铜厂沟村,原本是一个沟深、坡陡,石漠化极为严重,环境承载力弱的地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好女不嫁铜厂沟”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生存环境,通过和广东省佛山市的东西协作扶贫项目的支持,雷波铜厂沟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把散居深山的村民集聚到集镇附近,同时在搬迁过程中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铜厂沟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
色格村是宁南县一个典型的偏远彝族聚居村落,这里地广人稀,交通偏远,共有56户223人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该村,短短五个月时间,共搬迁安置贫困群众27户134人。
一栋栋别具彝家特色的小楼拔地而起,安置点从过去一片寥无人烟的荒坡,到如今三排错落有致的楼房、平坦宽畅的道路,成为了川滇两省交界青山绿水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群众以前住房难、吃水难、行路难、产业发展难等问题。发展新的产业更使这里的群众斩断了“穷根”,贫困户们不仅搬离了自然条件恶劣的旧环境,更“搬”向了美好的幸福生活,真正的朝着实现“四个好”目标迈进。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国家、省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总体要求,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我州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注重处理好群众自愿搬迁与政府组织领导的关系,自始至终坚持群众自愿,严禁强迫命令,坚决避免搬迁过程中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同时,把搬迁安置住房面积严格控制在政策范围内,同步配套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搬迁对象生产生活基本需要,不搞政府大包大揽,防止出现因建房致贫返贫。我州还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和“十三五”期间搬迁目标任务,结合精准脱贫有关要求,突出重点,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时序和规模,先难后易,优先安排极度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在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方面,我州坚持根据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安置地经济实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条件等情况制订安置方案,确定安置方式,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宜农则农,宜工则工,不搞“一刀切”。我州还坚持对迁入地的基本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全面建设,彻底改善迁入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搬迁群众的发展环境、更好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口与村镇布局、调整改善产业结构,有利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高扶贫投入效益,有利于迁出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我州脱贫攻坚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到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三五”期间,我州将重点完成23.5477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实现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同时,加大对已自主搬迁人员的帮扶和管理,妥善帮助解决户籍、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2016年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住房24822套,帮助10.1715万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地方病多发区等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彻底实现了“挪穷窝”、“断穷根”。在进行住房建设的同时,安置区配套安排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通路、通电、通水覆盖率达到了100%,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人畜饮水难等问题,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彻底改变了过去恶劣的生存环境,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搬得出”的同时,我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积极推进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乡村小学、幼教点建设,安置区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搬迁群众上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卫生院(所)建设,安置区医疗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搬迁群众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安置区配套村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安置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我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易地扶贫搬迁当作恢复和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最大契机来全面推进。通过在迁出区采取拆旧复垦、生态恢复措施,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高。此外,我州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按照“移民搬迁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的思路,在安置区因地制宜培育后续产业,采取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商贸流通等措施,扩宽增收渠道。同时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搬迁群众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转变了过去“等、靠、要”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村民们也在相互学习怎样房前花园种花。
推进电力扶贫
点亮村村寨寨致富新希望
2015年,中央出台了当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这份一号文件中,特别提出,“要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凉山,脱贫攻坚之战正在向纵深推进,“四个好”创建谱写出脱贫攻坚新篇章,同时,对电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产业扶贫的农产品从种植到深加工、新农村建设的住上好房子、教育提升的“一村一幼”及电商平台进入农村等等,无不要求有更好的电力保障。
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凉山州“十三五”电网规划》,骨干电网及农村电网建设加快推进,我州电网覆盖面不断扩大,电网结构持续优化,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凉山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勒尔村,位于昭觉县支尔莫乡。2015年,在国家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统一规划下,“悬崖村”采用户用光伏系统解决了村民供电问题,终结了无电历史。但光伏供电系统无动力电、输出功率小、供电可靠性低的缺陷也一直是村民心中的遗憾。
2017年8月,“悬崖村”农电改造项目启动,改造工程共计投资1794万元,新建10KV线路17.67公里,配电台区18个,全覆盖解决“悬崖村”整体用电问题。工程完工后,“悬崖村”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电压合格率达到100%,户均配变容量达3KVA。
2017年12月28日,“悬崖村”农网通电仪式举行,标志着“悬崖村”全面告别过去“用不上电”、“电不好用”的历史;为今后“悬崖村”整体打造彝族风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助力“悬崖村”全体村民加快脱贫奔康步伐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供应保障。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凉山脱贫攻坚再发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思路,我州建立健全扶贫攻坚工作机制,精心谋划,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农网建设,扎实开展行业扶贫和定点扶贫,为我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期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基础保障。
根据国家、四川省、凉山州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州发改委牵头加快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目前,2017年全州4140户脱贫人口的生活用电均已达标,圆满完成了电力建设扶贫专项扶贫年度任务。
目前,我州正着力做好2018年工作预安排,现已编制完成了2018年深度贫困县电力建设扶贫专项实施方案(草案),根据方案,我州今年拟实施项目212个,计划总投资2.0861亿元,将解决24678户贫困户供电质量尚未达标问题。
电力,让凉山点亮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园、点亮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寨。从“用上电”到“用上好电”,电力,托起了凉山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记者 钱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