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区正在转型升级中进一步优化其城市功能。图为作为成都传统商贸中心的春熙路上太古里和IFS。
编者按
站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新阶段,成都提出了“中优”的发展思路。一个城市的中心城区,往往是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的集散地,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显著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同时又面临土地面积有限、发展空间狭小、平面布局低水平饱和等问题。
在有限的空间中谋发展,必须有所取舍。“中优”的具体内涵,可以用“三降两提升”来概括,即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降低中心城区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中心城区产业的层次、提升城市的品质。
优化城市布局、调整产业形态、推进城市更新……尽管全市层面还未出台针对“中优”的规划指导,各中心城区已经率先而为,开启了自我摸索的旅程。
老厂房里“长出”都市新经济
6月1日,位于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一幢老旧红砖厂房内,一套蓄冰节能设备正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预计本月底前就可建成投用。”成都中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项目负责人韦亚莉说。
这幢老旧的红砖厂房,位于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中。经过改建之后,外表保持了原有红砖风貌,而室内则装修一新,容纳了目前在蓄能行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型公司。
“我们采用最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参与项目的设备、工程、运营、维修等前期投入,然后按照项目用冷面积一个平方米多少钱的‘物业管理模式’来进行成本和利润的回收。”韦亚莉介绍,目前中装能源已参与三亚凤凰机场空调系统节能改造、环球时代中心、成都武侯万达广场等蓄能节能项目的改造。
而这个冰蓄能实验室平台搭建完成后,将与中科院能源所、清华大学节能研究所、同济大学能源所等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同时还将与国家电网合作建立数据中心,对所有的节能项目进行实时数据采集、远程监控、能效分析及运行维护管理,“届时我们将为国家电网提供全方面数据分析,为制定相应的节能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盘活旧厂房,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们培育新经济的一种手段。”成华区文创办负责人介绍,该区从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中拿出5000平方米,打造为成华区互联网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引进中装能源、太平网网络、微展世等互联网企业,今年预计总产值将达到7000万元。
在成华区经信委负责人看来,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旧瓶装新酒”,而是一种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依托成华区工业经济和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推动中心城区“中优”发展转型。
5月11日,中关村领创空间成都创新中心也在成华区“十一广场”正式启用,这是电子十一院拆除老旧办公区后新建的高新技术孵化集中区,将立足全域成华、面向全省、辐射中西部,力争形成一个“集成性的创新创业平台、辐射性的创新服务枢纽、互动性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从地名变更到城市更新
6月1日上午10点过,按照武侯区城中村推进办工作人员给的地址,记者在手机导航上搜索“丰成高端汽车产业园”,找到了这个位于武兴路旁、距离成都绕城高速入口不远的建筑工地。一场小型讨论会正在此举行:“7月底街区就要正式亮相,现阶段的工作安排是否合理有序?”“街区的业态是不是还有优化的空间和可能?”……
这里是正在建设中的“水润天府”江安河都市休闲旅游街区项目,位于武侯区金花桥街道的城中村片区,项目占地650余亩,沿江安河1.7公里,总投资约15.3亿元,是武侯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重点项目。
而城中村改造,被武侯区视为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中优”的关键战场。为了项目的快速推进,由武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现场会,每周一次,成为惯例。
“再过一段时间,你的搜索关键词可能就要变成‘江安河都市休闲旅游街区’了。”该工作人员笑着说。地名变化的背后,其实是城市的有机更新。
在改造之前,这一片有很多的农家乐。“因为靠着江安河,有一定的人气,但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环境有些乱糟糟的。”江安河社区6组居民喻德文说。
2015年底,武侯区政府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对该片区进行升级打造。据了解,项目一期将以蜀水文化为重点,精心打造生态文化体验馆、人工湿地、文创社区、艺术聚落等10余个特色景点;项目二期将以数字体验为核心,重点打造“丝路金花”主题展演和AR、VR体验馆等文创载体。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与宽窄巷子和锦里遥相呼应、功能互补的特色旅游街区;与双流区即将开建的江安河湿地公园在空间上整合、功能上融合、业态上互补;与浓园艺术博览园、中国女鞋之都4A级旅游景区等文旅项目共同构成武侯区‘环城生态旅游带’。”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吸引游客500万人(次),产生经济效益7000万元至9000万元。
回应居民对“城市记忆”的需求,城中村将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街区入口的展厅建筑正在抓紧建设中,“将会展出成都市城中村的各类历史资料。”武侯区城中村推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街区内还保留了一处老宅,以实物形式保留城中村的记忆。
少城欲做“首善”街区
青羊区少城街办管辖成都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59条街道,既驻有省委在内的若干重要机关,又有名闻天下的宽窄巷子。以长顺街为中轴线,少城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鱼骨”状街区格局和街道名。
6月1日,记者随少城街办党工委书记何媛走了四五条小街巷,路边没见占道停车、地面没有细碎垃圾、街头没有游商小贩……何媛说,4月以来,少城街办主动对标“首善”街区,展开以市民感受为导向的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这都是成果。”
老城区的背街小巷,往往是电线满天挂、汽车堵成团、游商走贩多,不好管理,也没空间腾挪。“只有在现有基础上做提升改进。”何媛介绍,街办调动群众力量,在59条街巷中推选“街长”“街巷长”,招募社区环境监督员,很快组建起了一支巡逻队。
对于整治难度最大的宽窄巷子周边交通问题,街办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泛宽窄巷子”交通优化组织方案敲定:取消商业后街停车位,奎星楼街、吉祥街、小通巷分时段单循环,统一单侧停放非机动车,既增强汽车通过率,也保障行人通行权益。街办还约谈5家在蓉共享单车企业负责人,要求他们派人在金河路、同仁路等5条热点街道专门规范停车,同时规划临街非机动车停车区183处,有堵有疏。
整治街面环境,少城街办一手硬:坚决取缔游商;一手软:对辖区1600余家商户建档,规劝引导。先后召开临街商铺专项治理会议16次,纠正违规违章行为2000余起。“泛宽窄巷子”游商基本得到遏制,坐商“门前三包”执行到位。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青羊区早在2015年就提出,要以明堂为核心,将承载着成都2300多年历史、沿袭了老成都市井文化的少城片区打造成为“少城国际文创硅谷”。
走到奎星楼街口9号,一个被艺术围幔遮住的建筑抓人眼球。何媛说,这是“少城文创硅谷”的又一个平台——青羊区学创投文化产业园,装修结束后,将交给知名文创机构“明堂”营运。“今年9月,这里将正式对外开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