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今(30)日凌晨零时起,我省将有两条高速试通车,分别是成安渝高速四川段二绕东至省界段、仁沐新高速仁井段,试通车期间暂不收费。元旦假期,从成都出发到乐山、重庆的车友,除了成乐、成渝、成隧渝以外,可选择新的高速通道通行。
渝蓉高速公路即成安渝高速成都二绕东枢纽互通至川渝省界段29日建成,并将于30日零时开通试运营。这是成都与重庆之间第三条,也是路径最短、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公路。该项目余下的成都绕城高速至二绕段力争2017年6月开通。
成都至重庆,可从成都城区出发,上二绕经二绕成安渝互通枢纽接入成安渝高速。
成安渝高速全长253.56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成安渝高速全线比成渝高速、成遂渝高速分别短90公里、40公里,从成都绕城高速出发,2.5小时就可以到达重庆市绕城高速,满足川渝之间最便捷直达的需求。
仁沐新高速仁井段为仁寿至井研段,其中,仁寿境内的满井枢纽与遂资眉高速相交,井研境内的三江枢纽渝乐自高速相交。此路段长约50公路,双向4车道,最高限速120公里。该高速有“成乐第二通道”之称,从成都出发,可走成自泸高速、遂资眉高速、仁沐新高速、乐自高速抵达乐山。
通车
成温邛快速路明日通车 全线无红绿灯
昨日,天府早报记者从绕城高速外环江安互通出口出发,沿成新蒲快速路行驶到达成温邛快速路起点九江互通,走新建成的成温邛快速路,经双流、温江、崇州、大邑,用时42分钟,到达成温邛快速路终点邛崃市客运中心。
成温邛快速路全线已基本完工,路口均采用立交处理,无红绿灯,最高限速80公里每小时,是前往崇州市大划镇、桤泉镇、大邑县安仁镇、苏家镇,邛崃市固驿镇、前进镇的最佳路线。成温邛快速路全线主线全立交,不设置红绿灯。
成温邛快速路总里程52.57公里,项目包括主线48.98公里和连接线3.59公里。其中双流段6.99公里、温江段1.91公里、崇州段18.85公里、大邑段14.136公里、邛崃段10.683公里(含连接线)。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标准路基宽30米,路面结构形式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项目于2013年12月开工,2016年12月31日正式通车。
开工
资阳至潼南高速2019年建成通车
昨日,资阳至潼南(四川境)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动员大会在雁江区保和镇代家沟村举行。该线路起于简阳市江源镇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止于安岳龙台高子湾川渝界,是国内唯一直接连接两个国家级新区的高速公路。
该高速公路连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与成渝高速、遂资眉高速、内遂高速、成安渝高速互通,最终接入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潼南至合川高速公路。
该高速公路主线全长110.113公里,连接线全长24.3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每小时,分段采用不同的路基宽度,从成都经济区环线到爆花枢纽互通路段采用34米双向6车道,从爆花枢纽到川渝界路段采用26米双向4车道。
该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5处,一般互通10处(10个出口)。服务区两处。预计总投资估算130.52亿元。项目建设期预计3年,2016年12月开工,2019年建成通车。
成遂渝高速
全长:290公里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
■出行提示
上成安渝高速现在只能走成都二绕成安渝枢纽互通
目前,成安渝高速只剩下成都绕城高速至成都二绕路段未贯通,长约25公里,进出成都方向的车辆可由成都二绕成安渝枢纽互通进行转换后方可通行。
通行线路如下:
(1)成渝、成南、成自泸等高速——成都二绕成安渝枢纽互通——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重庆方向)
(2)成洛大道东延线——金堂五凤站上成都二绕 (往南)——成都二绕成安渝枢纽互通——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重庆方向)
(3)成简快速路——简阳养马站上成都二绕 (往北)——成都二绕成安渝枢纽互通——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重庆方向)
此外,由于通车路段沿途加油站尚未完工不能加油,建议市民们提前加油,如果在半路上没油,可从乐至收费站下高速进行加油。
■播报
成德动车下月5日起每日平均30分钟一趟
昨日,记者从德阳市交通运输局和德阳火车站获悉,2017年1月5日起,成都东至德阳站间每日动车开行数量从目前的16对半加密至22对、44趟,日均发车达到30分钟左右一趟,最快27分钟便能从德阳到达成都。
记者查询1月5日的成德动车班次,同城动车德阳出发最早班为C6301次,早晨07:45分从德阳站出发,08:18分到达成都东;最晚班为C6209,21:28分从德阳出发,21:55分抵达成都东。成都东出发的同城动车,最早班C6214次,早晨06:43分出发,抵达德阳站的时间为07:10分;最晚班为C6316,成都东站20:10出发,20:44分抵达德阳。
“今后,通勤于成德间的市民上下班会更加方便,下班想去成都聚会也不成问题了。”德阳火车站党总支书记谢青说,成德公交化缩短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两地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会逐渐趋同,形成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两地居民也进入一个“半小时生活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