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业兴家富谱华章 人和村美奔小康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四川新闻网2017/01/17

2016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以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为总揽,以重建脱贫“双攻坚”为抓手,以农民增收致富奔康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一产增加值增长3.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4元,增长9.5%。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农村电商助农增收

 2016年来,我市坚持以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五雅”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全国绿茶产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绿色道地中药材基地,提升中国藏茶村建设水平,促进“3+N特色经济走廊”加快发展。全市以“五雅”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80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15万亩,“3+N特色经济走廊”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2016年11月,第四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暨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上,来自雅安的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五雅”特色优势产业成果引人瞩目,反映了我市农业农村发展骄人成绩。

2016年,通过夯实农业生产设施、强化农资市场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6.03万亩,同比增长0.17%,总产量48.32万吨,同比增长0.9%。

2016年,我市还大力推进“1+8”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效应得到显现。通过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全面构建“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的“1+8”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新格局,促进了产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建成四川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名山国家茶叶公园、芦山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天全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汉源县锦绣田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建成牛碾坪茶文化公园、红草村万亩观光茶园、中国藏茶村等集观光、体验、旅游和文化展示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公园3个,成功创建“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

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5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3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9万亩,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0万亩;有绿色食品产品130余,有机食品产品80个。

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我市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上下游产业,增加农业附加值。发展壮大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做精、做强天府商品交易所汉源调味品交易中心和天府商品交易所芦山交易平台(简称“一所一中心一平台”),以“一所一中心一平台”为载体,畅通大宗农产品交易主渠道。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建设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新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00个,荥经县成功申报“2016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4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验收合格。全市已建成县级综合电商中心5个、电商服务站点341个。

此外,我市还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收入持续增长。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在全市1231个行政区划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1195个,配备1525名专职劳动保障员,为农民工就业服务。举办就业扶贫推进会,搭建农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接平台,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助推产业发展,丰富农村劳动者致富技能。

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7526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836人,创业培训811人,劳务品牌培训1358人。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5.9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2.45亿元,较去年增加4亿元,增长8.27%。

美丽新村加快建设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016年,我市大力实施“五大行动”,建设幸福美丽家园。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体要求,把灾后重建、扶贫开发“双攻坚”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先行、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大力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加快建设“小组团、院落式、田园化”的灾后幸福美丽新家园。

2016年12月,历时8个月的“美丽雅安·最美乡村”宣传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活动通过视频和专题的形式,展示了雅安灾后重建新村和幸福美丽新村的新景象。美丽的村庄、繁荣的业态、更有获得感的农民,激发起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以致活动的网络投票数突破3000万票。活动承办方介绍,“美丽雅安·最美乡村”宣传评选活动呈现出雅安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成果,反映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规划科学、实施有力。

2016年,全市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县5个,启动实施第三轮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芦山县、宝兴县、荥经县)建设,新建幸福美丽新村200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35个;建成新村聚居点421个,完成“建改保”的村123个,新建农房2272户,建成农村廉租房42户。

大力实施“千村整治”,村庄实现“净、畅、和、美”。巩固提升“百村示范”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四改、三建、三清”工程,全面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净、畅、和、美”。

这一年,全市开展“四改”11000户,建入户路6000米,建设沼气4000口,清理沟渠39000米,建设垃圾池(站、点)215个。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庄(社区)45个,省、市级绿化示范村25个。

大力推行“1+35”标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继续推进幸福美丽新村“1+35”标准建设,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全面加强“1+7”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据统计,2016年共建成“1+7”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4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6.9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42万亩,推广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次;新改建农村公路910公里,新改建机耕便民道630公里,修复改造提灌机械1000台套10000千瓦,新增农村机电提灌设备150台套1800千瓦,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11.29万口;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3.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更加现代化、便捷化。

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新村管理模式,激发农村专业协会、社区服务组织活力,形成“党组织+社会组织+群众组织”的社会协同治理机制。以“自管委”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村聚居点社区化管理路径,全面加强232个灾后新村聚居点的后续管理,规范完善“自管委”运行机制。

2016年雅安市首部地方性法规锁定到新村管理工作,《雅安市灾后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草案)》已起草完成,进入送审阶段,推动灾后新村聚居点管理社区化、治理法治化、服务社会化。

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6年,全市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6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2家、星级农家乐230家。全市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35亿元。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96.8万亩,确权登记完成率达到90%以上;集体林确权颁证完成851万亩,确权率98.37%;全面完成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确权登记颁证。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4.9万亩,集体林权流转122万亩。

“因为有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我顺利争取到银行贷款,长久以来的种养生态循环发展梦照进了现实。”汉源县红之源家庭农场是汉源县也是全市第一个拿到其他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经营主体,从2016年6月拿到权证至今已过去很久,农场老板李勇仍有说不完的兴奋。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集体土地是指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这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方式之一。

李勇的事例是我市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工作的例证。2016年,我市统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多权同确”和登记颁证,赋予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更多增收致富的能量。

我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政策和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2家,市级龙头企业75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总收入达68.05亿元,同比增长10.10%,带动32.2万户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全市现有家庭农场6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31家,同比新增671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9家,合作社成员总数6.21万个,带动农户11.5万余户,合作社成员人均比非成员纯收入高25%以上。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意见》,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机制。指导各县(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完善《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管理制度》等,指导乡(镇)和村规范化管理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开展贫困村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清产核资工作。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在明晰权属的基础上,将集体闲置房屋、集体土地、林地、水面、“四荒地”等资产和资源通过出租、转包、合作经营等方式进行盘活,收取租金和分红。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预脱贫的150个贫困村中,已实现村村都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454.92万元,比去年增加174.34万元。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深入推进金融扶贫惠农工程,加快发展服务“三农”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涉农金融服务,做活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业政策保险体系,规范和完善森林保险机制,探索建立茶叶、猕猴桃等特色农业目标价格政策性保险。

记者从市委农工委了解到,2016年全市设立1100万元分险基金,撬动银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1亿元,向3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1200余万元的扶贫小额信用贴息贷款。人行雅安中支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支农再贷款4.6876亿元、支小再贷款1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1430户农户和企业发放涉农贷款4.6876亿元,已向8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亿元。

着力推进脱贫攻坚

重建任务如期完成

农业重建攻坚和脱贫攻坚“双攻坚”是2016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全体农业系统和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这两项工作在年末的成绩单上划上了漂亮的句号。

分项来看,重建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为确保农业重建按时完成,我市坚持时间倒排、任务倒逼,继续扎实深入做好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全面完成“4·20””、“7·20”重建任务。对已完工的项目,抓好项目验收、移交、竣工决算等工作,切实抓好项目后续工作。对已经投入使用的项目,及时建立管理维护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好项目工程的效益,全面展示好灾后重建的成果。

全市纳入总规的农业农村重建项目共218个,截至2016年7月20日,累计完工项目218个,完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56.9亿元,投资完成率100%,全面完成目标任务。2016年7月,市委农工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修改完善脱贫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扶贫政策措施、行动计划和专项方案,细化脱贫攻坚部署。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着力推进“精准识别”到户到人,扎实抓好“四本台帐”规范建设,按时完成建档立卡“五有”工作,切实做好联网查询准备工作。全面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认真组织编制《“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保“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做实落地,推动“五个一批”帮扶和13个专项方案实施。

截至2016年年底,全年向摘帽扶贫村投入8344万元,用于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自力更生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以土地股份合作、农业生产经营合作为主要经营形式,因地制宜探索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投资参股等多种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17年,我市将坚定不移走“绿而美、绿变金”的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着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四好村”建设,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3.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以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