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青羊区1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5/23










5月23日上午,成都市青羊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四川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奠基仪式举行,青羊区三大产业功能区1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近百亿元,涵盖文博艺术、影视娱乐、文化金融、航空科技、创新设计、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

据悉,四川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规划面积700亩,拟投资100亿元。作为青羊总部经济功能区的南区,该产业园旨在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使之成为一个产业横向完整、纵向深入的创新设计产业集群,为西部乃至全国创新设计企业及机构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打造科技金融、人才培养、科研转化、知识产权、展示交流五大服务平台,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该项目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美国艾奕康公司联合体进行规划建筑方案设计。按照“融合创新设计能力、创新转化以及创新体验为一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特色、功能区定位、产业集群发展等因素,在产学研融合、产业链融合、产城融合方面形成产业交融互鉴,在精细、精准、人性化方面全面提升园区服务品质和附加价值,构建超大型城市产业综合体。

项目定位创新设计集群灵动空间,打造西部创新经济产业高地;定位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创新体验场所,打造西部创新生活消费首选典范;定位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服务高地,打造中国创新技术转化中心。不仅如此,园区将按照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国际新一代产业园区建设理念科学规划,打造六大亮点:立体公园、自由天街、立体交通、TOD开发、智慧园区、24h多元场景。

目前,园区已与成都电子科大、西南交大、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十所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成都智造”产学研联盟,为高端创智人群注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高质量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

四川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只是青羊区三大产业功能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小小缩影。作为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位于青羊新城核心区域的青羊总部经济功能区,规划面积5.75平方公里,目前规划了三个产业社区,分别是航空科技产业社区、创意设计产业社区、生命健康产社区。

航空科技产业社区内青羊总部基地占地面积1860亩,规划载体面积240万平方米。包含日月大道以北的工业总部基地占地1089亩,已建成花园式专业楼宇220栋;日月大道以南正在建设的总部经济基地规划面积700余亩,规划载体面积104万平方米。创意设计产业社区规划面积900余亩,规划载体面积107万平方米。生命健康产业社区规划面积1300余亩,规划载体面积130万平方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成都市首批TOD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生命健康产业社区已初步形成一体化设计方案,计划建设“健康产业公园”“健康智谷”“川中药材博物馆”等配套设施,形成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医疗、高端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健康产业集群。

2018年,功能区已入驻总部类企业530家,其中成都市认定的总部企业5家;新经济准独角兽企业7家,新经济“双百”工程企业4家。全年新签约重大项目8个,与中粮集团、天亿集团、货拉拉等意向签约金额230亿元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23亿元,实现全口径税收10.72亿元。促进产业集群成链,基准方中中国总部项目、瑞康集团西南总部项目、太平洋保险西南电销中心等落户功能区;推进校院企地深度合作,成飞?青羊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挂牌运营,华工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区域中心建成投用,中国商飞上飞院(成都)机头设计中心落户功能区。

当前,功能区正在加快建设总部经济基地、创新设计产业园和绿地跨贸港。其中,总部经济基地一期16.2万平方米主体和成都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5万平方米主体已完工;正在加快建设总部经济基地二期35.5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内主体完工;创新设计产业园5月正式开工建设。

打造少城文创产业新标杆

“2019年,少城国际文创硅谷建设项目达13个,包括寻香道、文殊坊二期、宽窄匠造所等,计划总投资107.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54亿元。”青羊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少城国际文创硅谷今年计划新开工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37.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13亿元。

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硅谷从“人城产”城市发展逻辑出发,厚积千年古蜀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打造“国际文博创意创新谷、千年成都文脉彰显地、市井文化特色活力城”为总体定位,规划形成以少城文创核心区为引领,文殊坊、少城、祠堂街、草堂、峨影等五大片区为带动,发展文创为支撑与展示的“一核引领、多心带片、街巷支撑”的活力街巷产业生态圈空间结构,着力构建以文博艺术、影视娱乐为主导,音乐演艺、文博旅游为配套的“2+2”产业体系,建设“成都市文博艺术?影视娱乐全产业链创新示范标杆”。

其中,寻香道起于蜀都大道十二桥,止于二环路清水大桥,沿河绿道两岸约20里,区域面积约187.4公顷,计划总投资25亿元。项目涉及沿河绿道景观提升、公园景观提升、周边交通优化、公服设施配套、建筑风貌提升、光彩夜景建设及范围内闲置地块的开发建设。按照“一道、五香、十八景”的总体规划,以梅花为特色主题,将“花香、书香、艺香、道香、食香”融入“二十里寻香道”,形成“二十里路香不断,梅花长廊博物馆”的花香盛景,打造成都历史文化聚集地、国际文化品牌策源地。

文殊坊二期以文殊坊一期周边所属空地作为项目规划用地,占地约87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40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4亿元。项目包括核心区和拓展区两个部分,围绕“文化艺术集聚、传统文化创新、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演艺体验”四大产业。面向文化生产型、文创服务型、文创孵化型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文化机构设立西南总部,配套引进文化中介和文化金融机构入驻,建设文化创业港,聚集文创小微企业构建文创产业生态圈。

位于青羊区长顺上街125号的宽窄匠造所,建筑面积约5千平方米,地上7层,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项目以原蜀风园(少城小学综合楼)为载体,通过“以改代拆”的模式,改造形成以“匠人、匠造、匠心”为核心精神的创意城市生活美学空间,集文创指数发布、民艺课程培训、场景化体验、文创集合店零售等功能于一体,融合消费场景、体验场景和教育场景,创新多元的文创商业模式,形成国家级的城市文创窗口,助力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

再造成都金融商务新高地

成都中心金融商务功能区位于成都市最核心区域,是成都历史的源头、天府文化的起点。功能区坚持以“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为发展导向,围绕“国际金融高地?高端商务门户?天府文化中心”的发展目标,加快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功能区是四川省首个省级金融业集聚区,2018年被确定为成都市“现代服务业试点功能区”唯一一个金融业试点功能区,承担城市有机更新试点任务。

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制定了《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功能区“1+3+3”产业体系——即以文化金融为特色,重点发展银行保险、资本市场、高端商务,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专业服务。实施主导产业提质增量行动,2018年实现地均全口径税收达14.6亿元/平方公里,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4家。加快主导产业市场主体集聚,现拥有成都银行、国金证券、中铁信托等金融机构全国总部和省级法人机构70余家,集聚“六类500强”企业79家,外资企业189家,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1200余家。成功引进四川优必选控股、九宽科技、九次方数字星河等10余个新经济项目,推动设立西南财大中国区块链研究中心。

聚焦高品质生活加快塑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区。实施楼宇增量、楼宇强能、腾笼引凤、运营提升四大工程,围绕“建、转、改、升”,加快推动领地中心、丰德成达等项目建设。按照“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城市新型社区”要求,加快对凯乐广场、顺吉大厦等18栋楼宇进行改造提升。建立楼宇产业准入目录制度和入驻企业评估制度,推动非核心功能载体转向,推动楼宇低端业态转型和社区底商调迁升级,2018年梳理腾退10余万平方米楼宇用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天府文化公园项目,进一步优化骡马市、天府广场城市TOD一体化设计,努力打造公园城市中央会客厅。

聚焦高效能供给加快完善产业生态圈。发挥金融资源集聚优势,搭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2018年,功能区参与或组织产融对接活动12次,大力推广科创贷、壮大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与15家银行签订“银税互动”协议。建立功能区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库、拟上市挂牌企业数据库,帮助企业直接融资总计198亿元。强化土地要素供给,着力加快土地上市,基本完成拆迁200余亩。提升人才要素供给,深化校院企地合作,与西南财大等6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项目合作4项。相继出台《促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形成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

下一步,成都中心金融商务功能区将秉持“人城产”理念,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建设者、生态圈构建者、投资促进者”三个定位,秉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理念,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构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城市形态。(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