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郫都区将申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主题为水旱轮作与乡村林盘保护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川报观察2017/08/01

  7月29日,记者从成都市郫都区召开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题座谈会上获悉,郫都区将申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主题为:水旱轮作与乡村林盘保护。

  “作为全省10强县、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有责任率先擦亮农业这块金字招牌。”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都江堰双遗产浇灌下的农业文化遗产,郫都区将积极申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从供给侧发力,努力供给有机绿色农产品、创意休闲景观、田园城市形态。

  仅29万亩耕地农业先行区的路径选择

  郫都区,望丛二帝农耕之地,四川农业发展先行区,近年来开创了全国农家乐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战旗村经验等发展模式。

  然而作为这样一个农业发展先行区,却面临着现在发展中的难题:仅有耕地29.84万亩,亩产值1.16万元。同时,位于成都市上风上水区域的郫都区,又是成都市重要的水源地,成都市区90%以上饮用水源来源地。

  “耕地面积少,相当于一个小区县的规模,而作为成都市水源保护地的郫都区,又受农业规模发展的诸多限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虽然郫都是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核心区,农业发展基础好优势明显,但同样面临着新一轮转型发展的课题。

  “这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决定了郫都区农业发展不可能与大宗种植地区一样搞规模化生产,拼规模和拼产值,只能向生态、绿色、高效、高端农业的方向发展。”郭晓明表示。

  郫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中,郫都区确立了打好4张特色牌的方向。

  “我们将努力打好天府水源地有机绿色农产品品牌、申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田园综合体4张特色牌。”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郫都区还将发挥郫都区作为16项改革试点任务的集成改革发动机作用,增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供给,及充分把握好“农业双创”的发动机作用,把涉农资本链、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打通,让创新成为郫都农业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直站在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发展前沿的郫都区,在4张特色牌上已有良好基础。以田园综合体为例:郫都已有多利农庄、青杠树村、战旗村等6个综合体入围全省示范,是成都全市最多数量的区域。

  19万亩区域申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

  在郫都区农业发展的4张特色牌中,申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是郫都区将农旅结合的深度尝试。

  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品牌的叠加效应,有多大?据了解,从国内其他地方看,云南的哈尼梯田、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等11个地方成功申报后,都给当地经济发展、城市营销带来了巨大收益。

  目前,郫都区已确定近19万亩区域来进行申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我们初步确定了三道堰镇、新民场镇、唐元镇共6个村4.69万亩核心区,花园镇、友爱镇、安德镇、唐昌镇、古城镇14.3万亩为精华区的申报思路。”郫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为此,郫都区将首先采用市场化手段对涉及区域内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大春保证水稻,其余以小麦、油菜、蔬菜进行轮作,打造稻鱼共生、稻油(菜)轮作特色农业主题公园,实施“百千万工程”,构建每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收入的生产体系。”郫都区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进程中,郫都区同时还将运用互联网搭建众筹平台,加强推广、营销和宣传,以集团专供、个人预定等形式提前汇集订单,真正把精华灌区郫都大米蔬菜卖出“肉价钱”。

  在让农耕文化传承的同时,郫都区还将积极恢复灌区渠系,再现灌区水系纵横、田地阡陌的农耕景象。

  “此外,我们还将发掘春苔会等农耕文化,积极建立农耕文明陈列馆等,让川西传统农耕文化成为郫都区农业旅游的名片。”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