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的旅游商品摆满了评审现场。
8月15日下午,首届中国民族旅游商品大赛四川赛在成都拉开,全省21个市州共报送20个类别、600余件旅游商品参赛。最终选出攀枝花钛产品系列、彝梦原创民族系列等70件优秀商品代表四川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旅游商品大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旅游商品同台竞技。
记者从省旅游协会了解到,每年我省都会举行省级旅游商品大赛,为“国赛”选拔参赛作品的同时,也检验了我省旅游商品的发展成果。那么,从本次大赛来看,今年我省旅游商品发展又有哪些新特点、新亮点呢?
涵盖范围广
特色食品“打头阵”
记者从省旅游协会了解到,首届中国民族旅游商品大赛将于本月底在包头市拉开帷幕。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是指包括汉、蒙、回、藏、维、壮等56个民族的特色旅游商品。
“本次四川赛严格按照国家大赛的20个类别,对参赛作品进行分类评比。”省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更加细化的分类,就是要将旅游商品的发展引向精细化、专业化。虽然20个种类类别繁多、跨度较大,但本次四川赛的参赛作品涵盖了全部类别,而且整体旅游化、品牌化发展意识非常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族旅游特色食品类”是本次四川参赛作品数量最多的类别,共有57件作品。其中,既有张飞牛肉、通江银耳等知名品牌,也有火边子牛肉、冷吃兔等地方名小吃,更有富硒黑花生、有机蜂蜜、五峰山香菇、笋干等特色农产品。“从这些参赛作品看,这些地方特产的包装设计和产品价格定位等,都更加符合旅游商品的属性。”省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就是要便携、特色、精美,要让人有购买欲望。
记者还发现,我省一些企业还推出了特色“文创食品”,如“萌吃熊猫——四川特产美食伴手礼”,就打造了一套卡通形象,并围绕这些形象展开故事化产品设计及包装,令人眼前一亮。
产品推陈出新
新兴类别空间大
“四川是美食大省,民族旅游特色食品也非常丰富,单是本次参赛作品就多达57件”。省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参赛食品类产品多外,“民族旅游陶瓷类”“民族旅游工艺品类”“民族旅游茶品类”的参赛作品也都在20个左右。此外,在稀缺类别中,我省参赛作品也不缺位,“民族旅游饮品类”“民族旅游电子类”“民族旅游玩具类”等9类参赛作品均为3-4个。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省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既受我省旅游商品发展的资源类型影响,也与近年来旅游商品开发不够全面有关,同时也受市场导向影响。如“民族旅游饮品类”,仅有东柳醪糟、茉莉醉、窝托泉3个作品参赛。事实上,若从传统“饮品”角度来看,四川的酒类、茶类等“饮品”不胜枚举,不缺乏名优品牌。但查看“民族旅游饮品类”的说明,为旅游即食类的液体非酒精饮品,不包括只作药品用的物质。而且,本次大赛专门设有“民族旅游酒类”和“民族旅游茶品类”,细分了“饮品”的概念。
“这是国家大赛第一次这样分类,也给我们在产品开发和设计上提了个醒,是时候梳理、细分一下当前的旅游商品,在依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多样化发展。”省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在本次参赛作品较少的9个类别中,虽然大多数为本次大赛的新增类别,但也有往届大赛的“常客”,如“民族旅游电子类”“民族旅游电器类”,虽然类似类别已多次出现,但参赛作品依然较少。“民族旅游电器类”仅有车载吸尘器、家车两用保温箱、白马藏族灯具设计3件,其中2件都出自同一家公司。
“一般做旅游商品的企业,都是以传统的纪念品、文创产品等为主,只有少量的企业涉及电子、电器、装备等投入较多的产品。”四川旅游创新创意孵化园主任穆曦告诉记者,以前组织这类作品参赛难度极大,近年来通过合理引导和市场导向,已有一些产品推陈出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