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之芯 助推天府文化站上世界舞台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2017/09/08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这被认为既是对成都悠久历史文脉精髓的萃取,也是对成都文化发展坐标和愿景的标定。

  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武侯在行动。今年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的第二天,成都市武侯区携手2017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亚太艺术单元组委会、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光际资本,共同举办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亚太艺术单元全球发布盛典,助推天府文化站上世界舞台。来自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中国等丝绸之路国家的电影大师、著名导演及业界专家,与1000余名高校师生、影迷及各界嘉宾,一起见证了盛典发布的精彩时刻。盛典期间,武侯区向全球电影人发出了“共建共享”的文创邀约,借此推动武侯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联动,弘扬天府文化的特殊魅力。

  “三国故里,天府文芯”。武侯区正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拓影视传媒市场,打造西部影视传媒产业高地。该区依托西部智谷等载体,大力引进龙头影视传媒企业和高端人才;鼓励影视传媒企业制作呈现天府文化魅力的影视作品、打造展现天府文化特质的综艺节目和传播平台;引进优质影视产业项目,丰富影视产品供给;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影视专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探索校企联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走进西部智谷C区29号楼,总投资超1.2亿元,面积2.2万余平方米的“四川国际文化人才港”即将完成一期的室内布置,不久之后,北京电影学院(四川)培训中心、“中国电影音乐盛典”承办公司四川影之乐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个企业,《封神榜三部曲》、《英雄本色》等4个影视项目就将入驻。

  四川国际文化人才港项目是由北京电影学院组织发起成立的集“大型文化企业总部基地、中小型文化企业孵化平台、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中心”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创业综合体。该项目有两大亮点:北京电影学院(四川)培训中心与文化企业办公孵化中心。

  “四川国际文化人才港的建设将增强武侯区对影视文化企业的吸引力,提升武侯对影视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据成都市武侯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文化人才港的建设运营将为武侯区成为西部领先的影视产业聚集区奠定基础。

  据介绍,“四川国际文化人才港项目”整体启动运营后,计划引入3家以上上市文化企业;4年孵化出8—10个创富、创投项目;组建完成300—500个项目开发团队,从事音乐、电影及相关衍生品研发等;组建1991文创空间,引进30—50个创客团队入驻;两年内孵化各类创新型小微企业不少于50家,5年内孵化各类创新型小微企业不少于100家,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和上股交等全国性股权交易市场企业不少于5家。

  今年初,由成都企业拍摄的中国首部撒拉族民族电影《永远的绿盖头》在2017 南美洲拉巴斯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民族电影金像奖”,该片为中国优秀民族电影在海外获奖开辟了新篇章,这也是成都影视史上的历史性突破。

  作为武侯区土生土长的一家影视公司,该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由最初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近百人的团队,影片《永远的绿盖头》是该公司投拍的第一部电影,便一举斩获国际大奖。公司董事长陈蓉表示,优秀作品的背后,是武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创氛围以及大力的政策支持。

  原来,武侯区为促进影视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全区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全区影视产业发展现状,重磅出台《成都市武侯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影视产业专项政策(试行)》(以下简称《政策》)。

  记者了解到,《政策》在电影票房贡献扶持奖励方面,对该区影视企业投资的电影实现国内票房1亿元至10亿元及以上的,经文化主管部门认定,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对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主要奖项、国内权威影视节主要奖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以及飞天奖、金鹰奖等国家级大奖的原创影视产品,经区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政策覆盖企业落户、做大做强、作品生产、会展交流、人才引进、载体和院线建设等企业关心的方面。”据武侯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政策是在学习考察上海松江区、普陀区和北京怀柔区等地影视政策,深入调研影视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出台以来,归去来影业、魔影影业等近10家影视企业已落户武侯。

  据悉,武侯区还将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光际资本、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共建“成都未来国际电影产业城”。这座产业城将集国际高端电影人才西南教育中心、中国民族电影西南创作中心、国际电影后期制作西南技术中心、西部影视传媒产业发展中心等板块于一体,开创西南影视文化产业新高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