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浦江县郑宅镇的干部群众满面春风,沉浸在喜悦中。位于镇中心的“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与仙华山、野马岭、幽谷古禅寺等携手打造仙华山风景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郑义门早在2001年就已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郑宅镇党委书记张若来眼中,一个小城镇,拥有两项国字号金字招牌,既是荣耀,也是压力,更是动力。张若来所说的动力,就是郑宅镇作为浦江县试点,正在全力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三线入地、立面改造、六乱整治、街景美化……如今的郑宅,在这场小城镇的环境革命中,已不满足于颜值的提升,更注重的是郑义门“廉俭孝义”的文化气质。
“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憧憬整治后的郑宅古镇,张若来脑海中浮现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他说,郑宅以“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为目标,深入挖掘“廉俭孝义”文化,做好“拆治归”组合文章,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小城镇,擦亮“江南第一家”旅游金名片。
有颜值,更有气质
走进郑宅镇,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绿树掩映,店肆林立。白麟溪穿镇而过,游人络绎不绝,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
郑宅是省级中心镇,也是独具魅力的江南古镇。历史上,郑宅镇依托白麟溪呈带状组团发展,浦后线等对外通道逐渐拓展了集镇区域,但其内核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以郑氏“廉俭孝义”文化为精髓,以“江南第一家”为代表,郑宅传统古镇的风貌格局得以传承。
在郑宅任职多年,张若来为古镇完好保存下来感到庆幸。“‘廉俭孝义’文化精髓已渗透进每一条小巷、小弄、古民居。”张若来说,郑宅的小城镇整治不搞大拆大建,重在修复古镇的建筑肌理,重现郑宅“青山庭院古镇”的风貌。
镇中心的冷水村,有一处几近倒塌的危房,久而久之成了卫生死角。在小城镇整治中,这处危房被修复成仿古客栈。上下两层,拥有9间客房,还有一个喝茶聊天的小庭院。摆件、花团、鱼池……主人把这里装点成了一处风景,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称———东明山房。
早些年,郑宅镇新建的一些民房,有四五层高,夹杂在平均只有一两层的古建筑群里,很是扎眼。古镇风貌如何协调?郑宅镇想到了既避免大拆大建,又保留古镇原味的妙招———降层。
在镇区中心的义门路、麟溪路两侧,有150余间房屋正在进行立面改造,其中23户突兀的建筑实施降层,统一从四五层降至两层半以内,减少的面积通过补偿和安置解决。
这种呵护和保留古镇原汁原味的做法,深得外来投资者的认同。“这里颇有丽江古街的味道,但又不施粉黛,感觉特别淳朴。”来自云南丽江的青致居团队正在古镇上修缮荒废的民居,准备打造一批古色古香的客栈。张若来为青致居团队点赞:既保护了郑宅的古建筑和风貌,又补上了因缺少服务配套留不住游客的“短板”,一举两得。
要兴镇,更要富民
2017年3月完成孝感路扩建工程、4月完成宋濂大道立面改造、5月完成白麟溪人工湖扩建、6月完成义门东路立面改造……在郑宅镇机关二楼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小城镇整治的作战图,一项项整治工程、一个个整治目标,如冲锋号角般催人奋进。
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郑宅镇排定了13个大项目,总投资1.79亿元,今年10月份要基本完成。投资大、任务重,工作千头万绪。面对郑宅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提升工程,镇党委下出了一招妙棋:成立综合整治临时党委,以党建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抓细抓实。结合镇区道路拓宽、立面改造等,郑宅建立了路长制度。每条施工的道路都有一名镇级路长和两名以上村级段长,划清区域、责任到人,迅速推进小城镇整治。
孝感路是主要入镇口之一,也是长期以来郑宅的一大痛点。整治前不过是条5米多宽的道路,路难行矛盾突出,有时400来米的路段一堵能堵上半个多小时。3月底完成改造后,变成了16米宽的双向四车道,两边各有2米宽的人行道,再配以6米宽的绿化带,既宽敞又美观。
“按照‘景区化、全域化’的要求,以道路配套提升为牛鼻子,我们外网、内网一起抓。”据镇干部介绍,外网围绕孝感路、宋濂大道、玄麓路、浦后路镇区段、上义路,进行立面和道路改造;内网重点对白麟溪、义门路以及镇区8个村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与此同时,郑宅还在传统产业“低、小、散”的整治提升上狠下功夫。全镇共有制锁企业317家,年工业产值37亿元。目前已完成61家挂锁企业的就地整治提升和245家挂锁企业入园登记。新建挂锁集聚区一期30万平方米厂区,首批挂锁企业计划今年9月入园生产。预计将给郑宅新增就业2.5万余人,新增工业产值20亿元。
“郑宅小城镇综合整治,提升环境,发展经济,最终目标是旅游兴镇、强镇富民。”张若来透露,郑宅接下来还将启动商业街二期、玄麓山居养生等项目,重建藏书八万册的东明书院、国学馆,挖掘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把“江南第一家”国家级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