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浙江缙云:“乡村春晚”激活农村文化“一池春水”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0-01/21










  1月20日晚上,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湖川村的“村晚”如约而至,除了演婺剧、唱红歌、跳禅舞等保留节目外,还穿插了爵士舞、架子鼓、汉服秀等时髦元素,原本“土味”村晚也变得“高大上”起来了。

  近年来,乡村春晚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标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春晚已成为农村迎春的“新年俗”,成为过年过节的序章。在很多人心中,“村晚”开场就意味着春节的正式开始,锅碗瓢盆就是道具,文化礼堂就是舞台,锣鼓声声中展现不一样的自己。

1.jpg

  缙云县五云街道官店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有“做戏”的年俗,村民们“卸妆能种地,上台能演戏”,村里娃娃乐队多次登上央视,屡获金奖,成为一张亮丽的金名片。2016年,官店“村晚”成为全国4个首批“村晚”全球网络直播点之一。

  新建镇丹址村专门建设村级婺剧博物馆,婺剧的历史文化、道具、戏装、乐器被一一挂到墙上,列在柜里,村里的婺剧团有260多人。每逢春节,这些“玩意儿”便被搬上舞台,演绎出美轮美奂的传统戏曲大餐。平日里囿于办公桌的白领,围在灶台的主妇、埋头书本的学生在此刻抛却日常角色,有了一个新身份——演员。

2.jpg

  除此之外,乡贤逐渐成为承办乡村春晚的主力军。大源镇成立乡贤联谊会众筹办“村晚”,唱响“红色赞歌”;新建镇乡贤捐资出力,排演了大型情景剧《耕读新建》;东渡镇乡贤让村晚遍地开花……

  缙云县乡村春晚历史悠久,2013年,该县正式提出打造“乡村春晚”文化品牌。在文化礼堂文艺骨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文化能人,指导建立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82支3000余人,培育农民“村晚”导演181名、“村晚”明星1728名、灯光师150名、音响师163名。

  有了人才还需要有施展才艺的地方,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直接促进“村晚”繁荣。6年来,缙云县财政投入1700余万资金,撬动社会投资近4000万元,建成礼堂124个。舞台、礼堂、排练厅这些文化礼堂设施成为“村晚”标配“三件套”,每个礼堂都能排节目、演大戏,为农民群众提供用“舞”之地。

3.jpg

  “村晚”的活动主体是农民群众。在举办“村晚”的过程中,缙云县注重思想引导,坚持对文化礼堂“村晚”节目的导向、内容、形式进行引领、把关和指导,并把对文化礼堂“送文化”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促进部门单位“注意力”下沉,“服务力”提升。

  此外还建立了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共建制度,152个文明单位通过每年4次的文化走亲,积累一批小品、相声、现代舞等节目资源,通过“村晚”的平台送进农村,为乡村文化建设输送了大量资源。

4.jpg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乡村春晚规模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缙云乡村振兴文化金名片。去年春节,该县一共举办了182场“村晚”,行政村覆盖率达72%,8000余群众演员登上舞台,现场参与群众达32万。今年春节期间预计将有177场“村晚”登场。缙云的“乡村春晚现象”受到中央级、省级媒体的广泛关注。2017年,全国“村晚”启动仪式设在缙云仙都举办,缙云“村晚”如今已唱响丽水,走出浙江,走向全国。(通讯员邱一文、张馨月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 责编:董大正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