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过去五年贵阳决战脱贫攻坚 38.35万贫困人口“减贫摘帽”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贵阳日报2017/10/18

  ■ 题记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过去五年,贵阳市38.35万贫困人口、432个贫困村实现“减贫摘帽”,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率先以县为单位通过全面小康考核验收,率先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越过4300元。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67所、村卫生室427个。改造农村危房27597户,建成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房3901套。开工建设中小型水库20座,新建和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61处,解决农村58.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过去五年,贵阳市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率先以县为单位通过全面小康考核验收,率先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越过4300元,38.35万贫困人口、432个贫困村实现“减贫摘帽”。

  这样的成绩是对贵阳市脱贫攻坚工作最好的诠释。其背后体现出的是贵阳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以及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精耕细作。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条件。2016年3月11日,我市印发《贵阳市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我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和农村环境整治,为构建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供了指导。

  五年来,贵阳市提升改造农村公路1441公里;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67所、村卫生室427个;开工建设中小型水库20座,新建和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61处,解决农村58.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2万亩、农产品交易市场14个、惠民生鲜超市23个。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2016年5月9日,我市印发《贵阳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五年来,在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下,我市科学规划改造农村危房27597户,建成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房3901套,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与人鱼”不如“与人渔”,扶贫工作应当由“输血”向“造血”转化,从根本上拔掉“穷根”。

  2012年,《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核心,按照“三化”兴“三农”助推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加快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和加强贫困人口农业产业化技能及非农技能培训,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将大数据和产业扶贫结合,出台《贵阳市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三年计划(2015-2017)》,实施“产业扶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助力“黔货出山”。同时,通过产业带动旅游,以旅游加速脱贫,五年来建成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带15条、示范点185个。

  不仅要在经济上脱贫,还要在思想上脱贫。五年来我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78所,与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优质学校合作办学116所,建成投用贵州(清镇)职教城。

  此外,贵阳还新增城镇就业103万人,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新建中心敬老院11所;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乡镇卫生院67所、村卫生室427个;改造老旧小区院落1500余个、农村危房27597户,开工建设公租房10.16万套、分配8.1万套,建成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房3901套。过去五年,贵阳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优异成绩。

  今后,贵阳将继续发挥省会城市的担当,紧紧围绕旅游环线和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旅游扶贫和农村电商发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贵阳带动全省脱贫攻坚7个重点任务,积极打造富美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和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贵阳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