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关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炉。
记者昨日从全市文化发展大会上获悉,《意见》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贵阳市文化发展产业化、聚集化、高端化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以上。贵阳市成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创新创意传播中心、西部领先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基本建成具有文化厚度、人文温度的现代文化强市。
《意见》部署了推动文化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探索文化自信新路径,提升文化凝聚力;塑造特色文化新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新体系,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文化融合新战略,提升文化生产力;探索文化运行新机制,提升文化运营力。
《意见》指出,重点塑造“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新品牌。依托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三个核心平台,建成孔学堂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化基地、中国阳明文化园、阳明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三足鼎筑”的阳明文化弘扬新格局;充分发挥“爽爽贵阳”生态优势,结合“千园之城”“美丽乡村”建设,创新生态文化产品、生态文化理论,形成生态文化研究的“贵阳样本”;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化、高端化、时尚化发展路径,举办“贵阳佳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构建“文创企业+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工艺大师”的产业体系。
在完善公共文化新体系方面,大力实施“文化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建成贵阳市博物馆、贵阳市少儿图书馆、贵阳市科技馆,打造市区“十五分钟文化圈”、城乡“十里文化圈”。
在实施文化融合新战略方面,全面推动“文化+大数据”“文化+大旅游”“文化+大扶贫”“文化+城镇化”建设。到“十三五”末,建成10—15个文化科技产业园,培育形成15个以上重点文化企业;保护修缮王阳明、赵以炯、周渔璜、姚华等文化名人遗迹,建设好李端棻纪念馆;通过“四化工程”、传统手工艺人才队伍建设、“农业嘉年华”活动,发挥文化项目支撑、文化力量鼓舞、文化旅游融合的组合优势,打好文化精准扶贫的战役;培育文化公园,建设一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贵阳非遗馆等,留住乡愁。
《意见》还从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建强人才队伍、严格督察落实四个方面,具体强化了文化创新发展的保障机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