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农忙时节,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好时机。
近日,记者走进开阳县毛云乡的田间地头,挖坑、下苗……村民劳作的场景随处可见。
过去,玉米和水稻等传统农作物通常是农民的“第一选择”,要倡导新型种植模式、推广新品种,往往极为困难。如今,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都发生了变化。
宣传动员,让农民理解调整
“种玉米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基本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现在要改种高效经济作物,这要种不好没收益咋办?”家住毛云乡黄孔村黄猫组的杨秀锋对乡政府提出的“新想法”感到焦虑。
“这个先不急,咱们先算一笔细账:种一亩玉米,最多赚上七八百元,假设换成蜂糖李,一亩地产值要翻好几倍。更何况现在有公司帮忙代种代管,手把手地教,有人带着大家走上致富路。”党员杨波耐心地向村民解释。
受传统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毛云乡不少群众一时难以接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为消除这部分群众的顾虑,毛云乡多次召开会议,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村召开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会议和群众会议,围绕“调什么、种什么、怎么种”等问题,指导群众选种高质量经济作物,实现增收致富。
据统计,该乡党员进村入户召开群众会共计300余次,制作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作战图展板3张,宣传标语4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取得良好效果。
合理规划,让农民参与调整
党员干部要把事情想明白,带动群众把事情干明白。
拥有生态优势作“底牌”的毛云乡,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党委班子几经商榷,最终选择绿色生态价值和经济附加值“双高”的油茶和蜂糖李等高产农作物作为推广对象。
毛云乡党委书记唐昊介绍,在确定好种什么后,全乡把打造万亩油茶基地和蜂糖李基地作为目标,并制作《毛云乡2018-2019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示意图》。
根据规划布局,今年毛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13750亩。其中果树1500亩,分别为毛栗庄村900亩,黄孔村200亩,鲁底村200亩,簸箕村200亩;油茶12250亩,分别为毛栗庄村2250亩,黄孔村3000亩,鲁底村3500亩,簸箕村3500亩。
眼下,毛云乡正依托“三变”改革,借力扶贫攻坚“春风行动”,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振兴。
榜样在前,让农民乐于调整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毛云乡早有先例。
早在2008年,退休的付再友回到老家毛利庄村翁昭组,看到村民还是一成不变地守着地种玉米,就起了带头致富的念头。到外地考察和学习后,付再友在山上种了80亩蜂糖李、10多亩蓝莓、10多亩刺梨和20多亩樱桃,收益可观。在他的带动下,毛栗庄村蜂糖李种植面积达到了七八百亩。
如今,付再友又投资200万元注册成立开阳源龙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同时成立农业合作社,准备带领大伙大干一场。
2011年,一家油茶公司在毛栗庄村和鲁底村等地种植了油茶,现可年产15000吨精制冷榨茶油。
不管是农户还是公司,在“退粮进经”过程中都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这也让很多村民逐渐转变观念。簸箕村村民杨正权从刚开始的质疑,到现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带头户”,种下约10亩共1000多棵油茶。
目前在毛云乡,像杨正权一样观念变化的群众越来越多,毛云乡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截至3月20日,毛云乡已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任务14860亩。其中果树5560亩,油茶5000亩,花卉300亩,中药材300亩,黑柿子500亩,退耕还林3000亩,黄花菜种植200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