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明新风拂面来?志愿服务暖人心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贵阳日报 2020/03/14




去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列为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以来,乌当区紧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以“大爱秘境·吾当奉献”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品牌定位,通过整合阵地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汇聚宣传力量“三条路径”先行先试,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样板。

整合阵地资源

夯实文明实践试点基地

疫情发生以来,在乌当辖区各车站,在高速公路进出口,在小区、村寨入口……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他们走村入户开展宣传,在小区卡点执勤,捐赠防疫物资,勾画出一道道靓丽的文明风景。

试点工作中,乌当区围绕“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进行实践探索,从队伍、资源、平台、载体、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初步构建了以阵地资源为依托、项目活动为牵引、志愿队伍为基础的文明实践体系。

在阵地资源整合方面,乌当区着力打造“9大爱心”基地,即大宣讲、大教育、大旅游、大科技、大健康、大普法、大扶贫、大数据、大文明爱心基地,通过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科学整合、盘活用好各方面的人员、资金、平台、项目等资源,建设面向群众、服务群众、联络群众的统一阵地。

在队伍整合方面,乌当区组建“8+N”志愿服务队伍,即理论政策宣传、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8类常备队伍,以及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

截至目前,全区已组建志愿服务队伍230支,志愿者20227人,初步形成了以志愿服务总队为统领、乡(镇、街道)志愿服务队和专项服务队为支撑,各单位志愿服务支队、村级志愿服务小队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方式

打造文明实践特色品牌

“思想传播”强化思想自觉;“两山理论”助推生态文明实践;“三技推广”让群众增强技能、丰富知识;“四家固本”倡导时代新风,光大传统美德;“七大惠民”让道德保值增值,让德者有“得”,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这些品牌活动的创建,不仅丰富了文明实践的内涵,更加彰显了乌当区文明实践的特色。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乌当区推行文明实践活动“点单”制度,由群众“点单”、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所、站、点)“派单”、相关服务单位(志愿团队)“接单”服务、社会“评单”, 精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与生产生活需求,统筹调度各级文明实践队伍开展群众迫切需要、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有效解决农村基层服务供给力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供需错位问题。

此外,乌当区与富民村镇银行合作,实施“爱心银行”计划,已完成“爱心卡”制作,正在推行文明实践积分银行制度,用积分“量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时限、项目、成效换积分,以所获积分换取同等服务,将进一步提升文明实践活动吸引力和群众参与度。

一个个工作品牌和模式路径,一项项紧贴民意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各种资源在融合中同向发力,帮助群众实实在在解决了难题,汇聚了民心,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

汇集宣传力量

营造文明实践浓厚氛围

“居家不出门、亲朋不聚会、楼栋邻居不串门、保持距离不接近、寿酒婚嫁娶不操办……”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在乌当区各村寨、大街小巷,朴实、接地气的语言,让疫情防控“声”入万千百姓心中。

宣传只有真正“接地气”,才能“有人气”。乌当区整合各类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汇聚宣传力量,加大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发挥新媒体传播快、易接受、覆盖广的特点,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等,长期开展文明实践宣传,实现新闻舆论“下行”与舆情民情“上行”,使其成为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风尚的新阵地。

今年2月以来,乌当区文明实践信息工作主要围绕乌当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市两条“战线”的重要工作,积极开展信息宣传,大力营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赢”的浓厚氛围。据不完全统计,乌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各分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共报送文明实践工作信息2487条,全区信息综合累计阅读量超一千万,引起了广泛关注,释放出强大正能量,营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浓厚氛围。

文超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荣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