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贵阳日报 2019/10/12




修文县92岁的刘钦向老人,被当地人称为“刘老”。虽已进入鲐背之年,但他每天种花植树、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

刘钦向出生于河南密县。1942年,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他和村里几个伙伴一起连夜逃离了家乡。经过两天一夜的跋涉,刘钦向在一个叫“王武”的密林里找到了八路军,从此开始了抗战生涯,先后担任通讯员、侦察员、侦察参谋、营参谋长等。

“当时我们打鬼子的时候,经常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就算睡觉,衣服鞋子也不能脱,枪弹不能离身。特别是到了冬季,我们不能生火取暖、煮饭,饿了就吃野果、野菜、树皮。”回忆起当年抗战的峥嵘岁月,刘钦向百感交集,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解放后,刘钦向转业到地方,先后在桐梓县、修文县工作,直到1985年6月从修文县工商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从此,“退而不休,助人为乐”成了刘钦向谨记于心的座右铭。

1986年,刘钦向发现龙场镇沙溪村不少学生去县城读书时,为了减少路上耽搁的时间,经常走一条林间小道,攀越陡峭的西城坡。这条路平日里也就勉强能走,一遇到雨雪天气,行走起来就变得十分困难。

看到这样的情况,刘钦向决定挖平这条路。“反正我退休了闲着没事,不如就把这条路修一修。”说干就干,刘钦向自己花钱买来锄头、铁镐,跨上水壶、戴上草帽,开始了他的修路生涯。

这一修,便是20年。7000多个日子里,刘钦向甘做当代“愚公”,风雨无阻,一锄一锄刨平路面,终于把崎岖山路变成了一条县城通往沙溪村,长2.5公里、宽4.5米、能通汽车的毛路。

毛路通了,刘钦向却没有停下来。由于路面不宽,过往车辆错车时很不方便,他就到附近的水泥厂协调了几十吨水泥,发动当地群众捐钱出力,把路面加宽硬化,并在道路两旁配置了路灯,挖了排水沟。

2018年,以修文县举办阳明文化节为契机,在县农投公司等部门的支持下,这条路铺上了沥青。刘钦向还在道路两旁栽下了品种多样的花草。

“当初刘老修路时,我还在读中学。没有这条大路的时候,上学走到街上满脚都是泥巴,只有到大龙井那里洗了脚后才好意思去学校。现在好了,从家走到街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今年53岁的沙溪村村民杜洪举看着眼前的沥青路满是感慨。

“路好了,老百姓高兴了,我也满足了。”走在这条大路上,刘钦向满怀自豪。

除了修路,刘钦向还为沙溪村架起了一座致富桥。

在沙溪村,宽50米的修文河穿村而过,湍急的河水给附近上百名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以往,河两岸的村民都是踩石头过河,一旦遇到河水上涨,就没法过了。1997年,刘钦向来到村子里,看到村民和孩子赤脚蹚水而过,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热心的刘老决心在这里修一座桥。

但是,没有钱,怎么修桥呢?刘钦向心里早已打定了主意,县里有这么多单位和离退休干部,单位出点、个人捐点,不就够了吗?刘钦向率先拿出300元,随后挨个游说老同志,同时把县财政局、县工商局等单位都走了个遍,募集到6万多元。

在这座桥修建的5个月时间里,刘钦向把离退休老同志召集起来,组成了筹资修建工作组,自己担任组长兼工程指挥长,成天为筹集资金奔走,为工程进展操劳,经常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收工回家。

1998年4月,这座长约50米、高约8米、可以过汽车的桥终于竣工,当地群众兴高采烈,自发举行了盛大的通车仪式。

“多亏了这座桥,现在我们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十万元以上。这真是我们的致富桥啊!”杜洪举言语间充满了对刘老的感激之情。

30多年来,刘钦向先后获得全省“老有所为奉献奖”等荣誉称号,入选“感动贵阳人物”“感动修文人物”等。面对荣誉,刘钦向却说:“只要群众满意就够了。”(李忠玉 杨婷)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