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盘点2017年的“三农”成绩,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令人惊喜:实现农业增加值141.6亿元,是1978年1.4亿元的101倍,年均增长6.5%;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69元,是1978年78元的116倍,年均增长13.0%;
粮经比从2012年的61∶39调整到31∶69;
“三变”改革连续两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六盘水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着力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农村新活力不断迸发,美丽田园生机勃勃,农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凉都大地上,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重点农业产业发展
初春,走进水城县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润永恒基地,工人们正忙着修整枝条。今年是这片猕猴桃种植的第6个年头,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水城县从2000年引进猕猴桃种植,现已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0.3万亩,2017年新增4.7万亩,精准对接贫困户,建成后可解决3万人就业。
农业产业兴旺,是我市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道路,并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取得突出成绩。
——2017年,蔬菜、油菜籽、烤烟产量分别达到82.4万吨、1.14万吨、1.23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1倍、19.6倍、12.2倍,年均增速分别为6.3%、7.9%、6.6%。
——2017年,茶叶、水果产量分别为1852吨、8.24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21.3倍、23.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2%、8.4%。
——2017年,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8.18万亩,是2013年的2.1倍;刺梨种植面积达到88.47万亩,是2013年的29.5倍。
——2017年,肉类总产量达12.3万吨,是1978年的7.4倍,年均增长5.3%;禽蛋产量7491吨,是1982年的5.3倍,年均增长4.9%。
……
“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猕猴桃、刺梨、核桃等产业320.75万亩,发展林下经济60万亩,覆盖农村人口137.1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9.3万人,培育了“凉都弥你红”红心猕猴桃、天刺力、盘县火腿、岩博酒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借力“三变”改革,助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2014年,我市总结基层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腰带”。
水城县陡箐镇陡箐村成立了民族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占股3%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农民以绘画技艺入股占股97%,受益农民达80余人,人均年分红1万余元。
盘州市普田乡雁子村利用“三变”改革,种植软籽石榴3000亩,覆盖贫困户196户、466人。
钟山区大河镇渡口社区村民曹运江在“三变+金融+扶贫”智能停车场项目建设启动后,个人筹资5万元入股富康路停车场建设,成为停车场的股东之一。
……
龙头企业是市场主体,龙头企业强了,就能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我市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三变”改革路径,打造了29个省级农业园区。
盘江天富刺梨园区位于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2013年8月成立,种植主导产业刺梨3.1万亩,覆盖8个村的3498户、9446人,其中贫困户423户、842人,创造就业岗位300个,带动人均年增收3940元,促进2016年稳定脱贫257户、685人。
贾西村何家坪子的任广卫,以前,因传统农业收益低,为了供孩子上学,他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这几年,家乡农业发展迅猛,任广卫将自家的20亩土地入股种上了刺梨,他还到园区务工。“我现在不仅土地有分红,每天还能拿到80块钱的工资,不用再外出务工了。”任广卫乐呵呵地说。
目前,我市已经成功探索出“三变+城市资源+扶贫”、“三变+金融+扶贫”、“三变+旅游+扶贫”等行之有效的脱贫之路,“三变”改革覆盖全市65个乡镇、31个社区(街道)、881个行政村,入股受益农户达129.0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3.44万人,农民通过股权收益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依托新型主体,夯实产业扶贫发展平台
近年来,我市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和生态、经济、社会、旅游“四个价值最大化”的理念,把产业扶贫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配套形成了金融、电商、光伏、文化旅游等产业模式。
其中:电商扶贫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注册登记农村电商企业70余家,建成凉都购、百姓购、凉都团等40余个本地电商交易平台,全市累计建成电商服务站331个;
光伏扶贫充分利用光能资源产生收益覆盖贫困群众,完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工程示范点6个,带动贫困户395户增收,户均增收3702元;
文化旅游扶贫围绕打造“山地公园市”目标,引导村集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风光、古树名木等资源入股景区景点企业参与分红。目前,全市共有30余处自然风光入股旅游企业,建成175个旅游村寨,直接带动29个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
……
一个个扶贫产业在凉都大地落地开花。
如今,我市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三农”新时代。我市正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全面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升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