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徜徉在桃花、梨花、油菜花中的郎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道风景。
郎岱镇是六枝特区商贸服务文化中心,牂牁文明、夜郎文化源远流长,据查,历史上,郎岱境内先后产生了7名进士、43个举人。
启动特色小镇建设以来,郎岱镇以古镇传统街市、秀丽山水风光和悠然的民居生活体验为基础,形成以古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大镇,打造有古有今有传奇的“清风古镇·味道人文·迎祥郎岱”。
今天的郎岱,成为产城互动的示范点,更重要的是让来到郎岱镇的人们流连忘返。
(一)清晨,推开雕花木窗,明媚的阳光洒在脸庞,微风送来阵阵花香。
郎岱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停留在群众住房外观的漂亮整齐,更注重内外兼修。
按照以人为本、强化绿色理念,郎岱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打造“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绿色低碳”的新郎岱为目标,建成了百草园,并配套建设了文峰广场、东山公园等一批山体公园和生态广场,城镇绿化覆盖面积达32万平方米,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3平方米。同步实施了小城镇综合管沟建设,实现小城镇供排水系统弱电、强电、通信等管网入地改造,城镇环境进一步提升。
在木城大道,青菜塘村民王发林已经找不到悬在头顶、横七竖八的电线蛛网,以往随处可见的生活污水也不见踪迹,“天空明亮了,道路干净了,人的心情也好了。”王发林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环境。
(二)如何实现布局合理?除了学习借鉴,还需要理性思考、大胆创新。
郎岱是不可多得的坝子,但也容纳有限,城镇建设更需融于山形水势之间。
摒弃了过去“摊大饼”的做法,郎岱的小城镇建设选择了“蒸小笼”方式,小而精、小而富、小而美、小而特,建成六枝特区城市“后花园”。
建设过程中,郎岱镇将“生态、环保、集群、活力、科学”的理念贯穿其中,围绕城镇化带动战略,聘请专家对村镇体系、集镇城区、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实施“8+X”项目、“1+N”项目,规划建设郎岱古城广场、郎岱镇中医药文化园、晴新线沿线综合治理(含东门街)等项目,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为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做好铺垫。。
镇政府注重新城建设和古镇开发保护,对当地的文物、文献、故事、传说进行科学收集和整理,让历史文化、商贾文化、现代人文气息交相辉映,让城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分建七分管”,郎岱镇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从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垃圾清运等突出问题入手,坚持城镇管理市政化,逐步勾画山蓝、水绿、村美的美丽乡村画卷。
(三)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古镇“不变脸”,郎岱镇一方面加大引导古镇居民“洗脚上田”转入城镇生活,成为产业工人;另一方面,扶持古镇居民转型发展旅游服务业,让他们在小城镇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今年53岁的花脚村谭代秀对自家的收入“理不清”,副镇长周亚掰着手指头给她算账:你家3亩多土地,以前种传统农作物,除去肥料、人工,纯收入也只有3000元。而现在土地入股后,每年分红就有2000元,在基地打工每月有上千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最少也有8000元的纯收入,比你以前的收入要多出5000元。
谭代秀会意地笑了:“是这样的!”
作为产城互动的示范点,郎岱镇以农业扶贫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形成了辐射四个村、15公里长的产业带,建设有猕猴桃基地、蔬菜基地、魔芋基地,生态养殖园、科技扶贫加工示范园、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和交易服务中心,总规划面积达12万亩。全镇12178农户有了股权,带动周边乡镇和村寨6915人就业,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达45%,实现了4986人脱贫,创造了“离土不离乡”的建设模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