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倾力帮扶助力脱贫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安顺日报2019/04/16

仲春暖阳,黄花漫野,水流桥畔,人行来往。近两年来,关岭自治县关索街道办大桥村的靛缸组座座新房起,村民笑颜开,谁能想到,2017年前,该组仅有一户平房,老百姓出行都相当困难。

靛缸组共有31户140人,组与村委之间一河相隔。平日里,村民们要想出门,只能脱鞋蹚水过河,遇到涨水季节只能望河兴叹。“小时候我在村里读小学,老师伍家荣是靛缸组人,一到涨水季节,老师没法过河,课就没法上。”村里的副主任伍光泽回忆起儿时读书,不由唏嘘。靛缸组的村民从没想过会有桥修到家门口的一天。

2016年,关岭自治县人大机关的帮扶点由断桥镇大理村调整至关索办大桥村。进驻大桥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彻底解决靛缸组群众的出行问题。

桥修不好,村民出行就要蹚水过河,涨水季节就要绕近两小时的路;桥修不好,群众只能住瓦房土房,因为运输费、工价比材料费就要贵一倍,老百姓盖不起平房;桥修不好,别说汽车、摩托车,就连自行车都进不来;桥修不好,通组路、庭院硬化就没法完成全覆盖。

搭桥修路势在必行!在深入靛缸组走访群众后,关岭自治县人大机关向相关部门反馈该组情况及群众意愿,并积极协调项目资金89万元。2017年,完成修路建桥至靛缸组群众的家门口。“我还记得,当第一辆车进组的时候,我们组的男女老少都围在路口翘首以盼,欢呼雀跃。这祖祖辈辈蹚水过河、涨水困村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村里的老人伍家胜提起大桥建设完工,车辆进村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热泪盈眶。

靛缸组的出行问题彻底解决后,关岭自治县人大机关又将帮扶工作转移到串户路、庭院硬化、亮化工程与产业发展上面。据村支书潘勋介绍,该村串户路及庭院硬化在30平方米内由政府出资,30至50平方米内农户自付一半费用,超出50平方米的费用由农户自行支付,且每平方米农户需支付5元的搅拌费用。同时,关岭自治县人大机关挤出人大工作经费用于补助该村串户路与庭院硬化项目,覆盖全村村民,为群众解决了庭院硬化集资难的问题。此外,还积极协调财政亮化工程项目35万元及青岛帮扶项目资金50万元,用于全村亮化全覆盖。“县人大机关的帮扶协调,不仅让群众免费享受庭院硬化的政策,还让大桥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如今走夜路,可亮堂了!”潘勋说。

2017年初,关岭自治县人大机关驻村工作组实地考察发现,因为该村交通不便,农户的承包地丢荒二十余年,看到大片大片的田地闲置,驻村干部周俊就告诉村干部:“大桥村要想脱贫出列,产业发展停不得,而产业要想发展好,机耕道就必须修建好!”周俊一边向“娘家”反映情况,一边与村干部们翻山越岭在山林之间勘探。“当初,周俊带着我们一起去山林里为修建机耕道勘地探路,他头戴草帽,拎着水壶,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浸湿,连续一周,天天早出晚归,终于把5条机耕道勘探完毕。”回想起那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同甘共苦的日子,伍光泽满是感慨。正是因为机耕道的修建,让大桥村丢荒多年的土地得以重新盘活。如今,在这些土地上,村合作社种植了600亩金刺梨,村民们大面积自种生姜,还办起了生猪养殖场,产业办得有声有色。

去年12月,在协调县人大代表、宏盛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修品捐赠10万元的基础上,关岭自治县人大机关与关岭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协调49.6万元的树苗经费,从四川引进黄金梨树苗,依托关岭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的技术支持,在大桥村发展种植30亩经果林项目。“之所以选择发展种植黄金梨,首先它的经济价值较高,丰产期亩产能挂果4000斤左右,每斤能卖4元,能够完全达到‘万元地’的发展目标;再者,大桥村距离县城9公里,交通、水源、植被等条件十分优越,依托贯穿村寨的母当河及村里的花卉基地,围绕生态农业、生态田园,发展黄金梨采摘园,着力打造城郊田园综合体。这也是关岭自治县人大机关与村支两委共同制定的远景规划。”提及大桥村未来的发展路线,驻村第一书记张石忠信心满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