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模式走特色之路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安顺新闻网2016/11/29

  尽管寒冷天气来袭,幺铺镇龙井村却散发出寒冬中的浓浓暖意。在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幺铺镇龙井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160套住房已主体完工,村民赵敏一家准备搬入新家欢度2017年春节。赵敏还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交通便利了,挣钱的门路多了,村民也逐渐富裕起来了。

  从曾经属于国家级一类贫困村到现在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观摩点,幺铺镇龙井村克服背靠大山,交通不便的制约,解决了村民住房常年存在危岩崩塌的隐患,顺应了641位村民盼改变、望致富的愿望。如今,从幺铺镇龙井村,到宋旗镇创新村,再到幺铺镇鲍家村,全区13个贫困村,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浓浓暖意。

  11月23日早上,记者在安顺市经济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门口看到2016年将实现整体脱贫任务的倒计时仅剩37天,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

  2015年底,开发区有贫困村1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941户5479人,贫困发生率为6.2%。目前,已脱贫784户,2327人,到今年年底,将实现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出列,减少贫困户1215户贫困人口3358人,其中对1451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两无”贫困人口将继续按照农村低保标准,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

建设中的龙井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

  产业助力脱贫项目遍地开花

  要脱贫,首先就是要让村民的口袋里有钱。万变不离其宗,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近年来,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区闯出了一条公司引领、农户增收的好路子。

  宋旗镇创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60多户农户土地入股,同时,种植食用菌能人潘天龙的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价值470万元的加工设备入股,贫困农户实现了资产性收益脱贫。在大棚里务工的创新村村民龙翠今年也入股了3亩地,她说:“以前就觉得他们种菌子赚钱,一年可以种两次,一次收六茬,一年收入2万余元,但是前期投入太大,一个大棚投入3到4万元,现在缺乏本钱的难题解决了,我要抓住这个机会,等菌种培育好了打算先种一个棚,以后有本钱了再多种点,实现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天赐贵宝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金刺梨产业,延长产业链,提供就业机会,百灵集团、成威科技、德力包装、飞腾科技、光大塑业等一批企业同天赐贵宝一样,积极采取“公司+农户”等模式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今年实现年收入均达30000元以上。

  制度创新干部忙得有成就感

  面向全国招聘雇员制驻村专职扶贫办主任,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脱贫路子已然成为开发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创制度。如今50名专职扶贫主任取得的成绩彰显了开发区敢于探索创新的新思想、新经验和新做法。

  在宋旗镇创新村,全区唯一一个90后驻村专职扶贫办主任付周鑫,满脸自信的对记者说:“我高中毕业后在河北和西藏做了两年武警,回到家乡后,一边工作一边念了电大的法律专业,一直都想回到基层农村锻炼学习,现在干上了扶贫工作,特别希望能够真正帮到扶贫困户”,来到创新村后,首先深入了解村情,走访了所有的贫困户,查看贫困户的生活现状、了解家庭结构,分析致贫原因,积极学习,主动了解农村工作、国家扶贫政策和农业种养殖技术,就是希望通过发展产业,来真正实现创新村的脱贫致富。创新村共有886户,4408人,今年1月进行了贫困核查评议工作,核查后贫困户由2015年的108户降到67户,目前全村有179人还未脱贫。“全村的脱贫任务还没完成,实地走访后我与村支两委及时研讨脱贫的思路和办法,针对每一家的贫困原因制定相应的方案,再到贫困户家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

  他表示,目前村里正积极拓展产业脱贫道路,依托聚福菌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技术,积极开拓食用菌销售市场,认真组织实施好创新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确保今年年底彻底完成全村的脱贫攻坚任务。

  11月23日下午,记者走进开发区脱贫办主任潘斌的办公室,他首先道歉说,这段时间区领导天天白天分头进村入户,晚上回到区管委上又要碰头开会讨论,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接受记者采访,龙井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他来回跑龙井村的建筑工地已经不下一百趟,所以办公室已经有好几天没打扫卫生。

  为做到精准定策,开发区建立区级领导包片、部门包村、人员包户的工作制度,选派70名第一书记和1941名包含教师的机关干部开展“1对1”结对帮扶,明确包保责任制。实现了全区扶贫帮扶工作全覆盖、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区级领导包片全覆盖、区直部门参与精准扶贫全覆盖和教师等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全覆盖的“五个全覆盖”。区级领导、第一书记及教师等机关干部入家入户与农户围坐一起,逐家研究脱贫增收办法,帮忙协调贷款,甚至提供担保。目前,通过该方式,协调整合到各类资金1.62亿元用于扶贫项目建设,如今三合苗寨已经从一类贫困村蜕变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村;创新村食用菌基地产量从去年的80万棒100万公斤增长到现在的250万棒320万公斤,同比增长213%,以干部驱动、产业带动的脱贫攻坚之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好。

  来到龙井村正在建设贵州飞腾电子公司厂区,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隆声响彻山间,正在推土建设的是厂区道路、生活区等附属设施。部分工程已经完工,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条生产线的整体搬迁,12月份开始正式投入生产,龙井村的贫困户真正当上了股东。

  潘斌说,虽然很忙,但很值得。看到发生在村民身上的变化,看到村庄里发生的变化,自己也觉得有成就感。

龙井村村民已经在飞腾科技公司就业

  持续学习自我发展斩断穷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探索产业扶贫的同时,培养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是彻底斩断“穷根”的最长效的手段。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开发区坚持提高教育水平与提供就业通道“双管齐下”,帮助贫困生早日脱贫致富。

  “两助三免”、“雨露计划”、“爱我家乡·幸福童游”等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充分调动了贫困家庭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相关就业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就业技能和增收能力。切实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服装加工、民间工艺、饭店服务、焊接、汽车驾驶、民族刺绣、特种机械修理等技术技能的农村贫困劳动力,一批又一批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操作能力,有文化、肯钻研、守纪律、能奉献的新型“职业正规军”正在在开发区13个贫困村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纷纷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走上了劳务创收之路,谱写着灿烂的新生活。

  “我家就是宋旗镇平寨村的,家里面穷,初中毕业后我就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了,来这里学习汽车修理,明年马上毕业,然后就直接去之前实习的那家修理厂上班了。”在安顺城市服务职业学校,记者与应届毕业生杨光平交谈时,他这样说。

  眼下,教育+产业+扶贫如同一场甘露,在浸润着开发区贫困群众的心灵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也已日趋完善,仅今年上半年,开发区依托区内城市服务学校已完成对420余名贫困劳动力开展的短期技能培训,“青春创业扶贫行动”等一批扶持返乡大学生和青年创业就业行动持续开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