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铜仁市构建“三链”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铜仁日报 2018/07/26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好山好水好生态,以农业园区为平台,以“三变”改革为主线,以构建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三链”为抓手,不断优化配置土地、设施、装备、科技等生产要素,做大做强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精品水果、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等主导优势产业,加速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发展,着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产业发展让群众腰包不断鼓了起来。

构建产业链

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业态

以实施百亿元主导产业、百万亩优势产业的“双百”工程为统领,立足资源禀赋条件,通过创新发展模式,狠抓生态畜牧业、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食用菌等产业,目前玉屏温氏生猪产业、石阡茶产业、德江天麻产业、印江食用菌区域性优势产业已初具规模,扶贫带动效应也正在逐步显现。

我市创新畜牧业、蔬果产业、茶叶发展模式,其中,畜牧业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型”思路,通过温氏集团、特驱希望、铁骑力士等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代养户”发展模式,畜牧规模养殖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不仅如此,我市获得全省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第一名,渔政各项监督工作领先全省各市、州,拥有“梵净山茶”“石阡苔茶”两大驰名商标,“梵净山茶”在全国100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排名第41位、品牌价值达13.57亿元。

近年来,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围绕区域公共品牌制订全产业链的茶叶品牌综合标准体系并

出版全国首部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专著《梵净山茶品牌综合标准体系》,实现了梵净山茶“从茶园到茶杯”全程标准化生产,保障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据统计,全市茶叶基地面积已突破160万亩,茶叶年产量达8.21万吨,年产值达81.14亿元,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526家、专业合作社381家,形成规模以上企业,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7家,平均每亩茶园产值7876元,涉及全市115个乡镇、1232个村,带动33万人。

在蔬果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市重点发展品质优良、适销对路的蔬果产品,形成了沿河空心李、印江黑木耳等区域性地标性产品,其食用菌生产以印江、万山为主,通过积极争取贵州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20亿元投入,实施产业裂变发展,资金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居全省第一。

构建价值链

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重点突出龙头企业核心带动作用,并大力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成功引进和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73家,市级龙头企业435家,建立起“政府+金融+保险+公司+贫困户”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政府、银行提供贴息贷款,由企业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并全程技术保障,保险兜住网底,实现多赢。实行品牌培育打造、“三品一标”创建,出台支持品牌建设的激励政策,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整合了梵净山茶叶品牌,培育了梵净翠峰茶、石阡苔茶、沿河空心李、德江天麻、玉屏油茶等优质农产品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省级著名商标8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75个,面积221.505万亩;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1670亩,有机转换产品28个,10251亩;印江自治县已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核查。

近年来,我市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领跑全省,打造了省、市、县三级示范村334个,实施“整乡推进”示范乡镇两个,通过投入大量建设专项资金及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争取了“百村大战”示范村11个,编制项目8000余个,直接受益农户达22.86万户,80万余人,不仅解决了示范村十大民生工程问题,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000元以上,既增强基了层组织凝心聚力,更牢固了基层政权。同时我市强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大规模建立种植基地、培育和引进企业等方式,打造了省、市县级农业园区236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园区乡镇全覆盖。

构建利益链

探寻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

突出“产业+扶贫”内涵,发挥产业对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建立利益链,确保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通过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将扶贫资金提供给带动能力强、产业基础好的合作社,并将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使这些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红,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民增收致富和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各区县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创新机制等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等各种方式,助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市2799个村和涉农社区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1962个,占69.9%,其中集体经济收入在50-100万元的25个、100-500万元的8个,500万元以上的1个,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为5.2%,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先推行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在3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站,承担市级以上农业科研项目29项,通过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并培训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主推技术综合普及率达91.5%。目前园区从业农民达到62.5万人,覆盖贫困对象26.4万人,年度脱贫人数可达3.9万人。同时深入推进以三变促三金改革,全市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权属调查,群众参与流转土地实现土地流转收入6.05亿元,打工收入18.91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