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黔西南州打好“四场硬仗”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黔西南日报2017/10/11

  黔西南州把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立下愚公移山志,集中优势兵力,集中最强火力,打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发展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四场硬仗”,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打好基础设施扶贫硬仗。以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电网升级、信息网络等为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当年拟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奋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到2019年,完成3534个30户以上的村民组9795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深度贫困村实现100%通油(水泥)路、100%通客运;30户以上的村民组硬化路率实现100%。完成3座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开工49座大中小型水库,围绕沿江产业发展建设12个提水工程,解决农村74.6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全州165个深度贫困村电网改造项目,实现全州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所有深度贫困村4G网络、光纤全覆盖。

  打好产业发展扶贫硬仗。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大力发展“五大产业”和“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总体部署,工农并举、三产融合,长短结合、优势互补,重点发展薏仁、烟叶、食用菌、蔬菜、茶叶、生态畜禽、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推进大电强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特色旅游商品和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推进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平台建设,组建产销对接平台、建设健全流通配送体系,重点开拓贵阳市场、打通宁波市场,积极拓展友好城市和通航城市市场,实现农产品销售“泉涌”。到2020年,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28.39万贫困人口增收;通过发展工业产业,带动3.5万贫困人口增收;通过农村电商扶贫,带动5万贫困人口增收;通过农产品销售“泉涌”工程,带动10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有效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当头炮”,将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困难群众搬往县城或中心集镇安置,对全州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能搬则搬、应搬尽搬,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抓好搬迁对象、选择安置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管理“五个环节”,统筹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就”,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保”,建好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创建集体经营机制、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群众动员组织机制“三个机制”,保障好生计和后续发展。到2019年,全面完成省定搬迁任务,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支撑等短板,将达不到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村寨都陆续打造成美丽乡村。

  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硬仗。以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主攻重点,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精准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保障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实现“应助尽助”。实施“学校+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促进农户增收与学校受益。围绕建设健康黔西南,实施健康扶贫、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等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落实“六重保障”,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抓好“危改”“三改”,保障贫困农户住房安全质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到2018年,全面完成全州3.9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三改”任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19318户,其他危改对象19754户,实现30户以上农村居民点村庄规划全覆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