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节市公共文化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简记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日报 2018/07/13

自取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毕节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建设协调机制的作用,紧紧抓住基层场地设施补短板和服务效能提升两个关键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助力脱贫攻坚。

为拔掉贫困户思想上的穷根,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毕节市通过整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党员活动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传习所等场所资源,在各地分设“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固定阵地,定期或不定期集中开展“课堂式大宣讲”和“空中大讲堂”。

同时,利用乡村文体广场和田间地头,开展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进行“现场讲习”,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脱贫致富的劳动技能。

经调研,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需求最强烈的是文体广场。为解决这一问题,毕节市以每个乡镇文体广场30万元、每个村级文体小广场4万元的标准,筹集资金1.1822亿元,着力推进“文体工程”全覆盖工作,并配套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以及文化宣传栏。

目前,毕节市已完成乡级农体工程83个、村级农体工程1023个,相关器材设备均已完成采购。如今,在各乡镇文体广场上,各式各样的活动正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群众的获得感日益增强。

设施健全后,也需要有人管。为切实解决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专人负责的问题,毕节市结合本地基层文化工作实际,采取县级培训指导、乡级招募考核,村级负责使用的方式,每个行政村优先从当地的退休教师、退伍军人、离任村干部、待业大中专毕业生等乡村文化能人中至少招募一名文化志愿者担任文化管理员。

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适当降低文化志愿者招募标准,优先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中,选择招募有一定文化的劳动力。所有村级文化志愿者每月给予不少于800元的财政补助,逐渐实现村级“文化设施有专人管理,文化活动有专人组织”的目标。

据了解,两年多来,毕节市投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相关资金15.36亿元,新建综合文化站34个,新建或改扩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83个,新建文体广场1106个,新增乡村文化工作者3751名,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满意度从创建前的69.2%上升到98.1%。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