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全州就业扶贫工作以“五步工作法”为引领,全面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劳务输出 “三大战役”,积极探索扶志转勤、扶勤转能、扶能转富“三扶三转”就业扶贫模式,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城镇新增就业33.2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38万人、贫困劳动力累计实现就业创业22.4万人……这是我州近5年来就业扶贫取得的“成绩单”。
我州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优先战略,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让更多贫困劳动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国家给我们安排房子住,还介绍我们来这里上班,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锦屏县敦寨镇者屯村贫困户刘开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到了经济开发区,还在贵州锦屏亚狮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像刘开连这样的幸运儿还不止一个,通过就业扶贫,真正的目的是让千千万万的贫困群众拔掉穷根,过上有尊严、有盼头的日子。截至2018年6月,全州累计实现易地扶贫搬迁17386户74936人,其中劳动力16893户43549人,实现就业创业16796户32251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我州积极探索开展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智型 “四型”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77334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44494人。
“富阳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还是蛮好的,两个月的时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通过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在杭州市富阳区打工的滕树玉高兴地说,“政府搭桥的都是正规企业,心里比较踏实。”
像滕树玉一样,我州有部分劳动力通过驻外劳务联络工作站牵线搭桥,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目前,我州在黔东南籍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创建劳务联络工作站27个,其中对口帮扶城市杭州17个,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保障。
黎平县德凤街道地西村闲置村集体用房改造的来料“加工厂”里,50岁的郭天香正在缝纫机前熟练地缝合布偶背心,面前的袋子里,装着200多个缝合好的小布偶。
“家里有小孩和老人要照顾,没法外出赚钱。这加工车间开到了村里头,我们才有了不出村就可以挣钱的机会。”郭甜香说。
“扶贫车间”进乡村,不仅提高农村地区就业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又扩大“扶贫车间”的覆盖范围,把更多的岗位送到农民家门口,通过产业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掀起了全面就业创业热潮。
据了解,我州共建成农民工创业园(点)29个,生产经营场地面积共104.33万平方米,已吸纳4246户经营者入驻,带动就业4.32万人。
“现在钱进了兜儿,才真正体验到脱贫的滋味。”杨正怀是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的贫困户,合作社动员他种菜,直到2016年,他才终于下定决心,种植了3亩莲花白。2017年杨正怀种植蔬菜14亩,年纯收入超过7万元。
今年以来,我州积极推行扶志转勤、扶勤转能、扶能转富“三扶三转”就业扶贫新模式。像杨正怀这样的人不仅“懒病”治好了,还积极发挥“勤转能”作用,带动了不少贫困户共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新征程,新使命。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州吹响的就业扶贫“冲锋号”,以就业创业引领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